[核心提示]面对孩子有机会被推荐上北大的千载难逢良机,即使自己的孩子平时再怎么任性叛逆,做父母的哪怕是打碎牙齿往肚里吞,也绝不会将孩子的美好前程葬送在不孝的“手里”,亲情的本能必然会让他们竭尽所能地包装好孩子的孝敬。
日前,获得北京大学2012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全国21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已公示。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此次在推荐生标准中,明确将“不孝敬父母”列为“不得推荐”的第一条。(10月13日《新闻晨报》)
“不孝敬父母”被列为“不得推荐”的第一条,透露出北大将德育位置前移的积极信号,值得关注。只是到头来会否成为“看上去很美”,难免令人担忧。
提到学生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许多地方在干部提拔任用上的一条所谓“新规”,即明确将是否孝敬父母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前提。且不说当事人“巧妙伪装”下外界难以做出准确鉴定,单说亲情的保护本能和巨大的前途诱惑,定会让家人给予考察者以“最满意”的回答。既然制度设计者将此作为明确干部提拔任用必须过的“家庭美德关”,那为了亲人的仕途家人又怎能不竭尽全力地包装好这个“优良品质”?
同样,面对孩子有机会被推荐上北大的千载难逢良机,即使自己的孩子平时再怎么任性叛逆,做父母的哪怕是打碎牙齿往肚里吞,也绝不会将孩子的美好前程葬送在不孝的“手里”,亲情的本能必然会让他们竭尽所能地包装好孩子的孝敬。至于外人,别说是北大的最终考察,就是孩子所在学校和老师也未必能掌握得了学生的孝道,其最终结果也只能与干部不孝不得提拔一样达到“人人过关”,有此规定比无此规定还要糟糕。
就高中学生个体而言,他们既无独立的经济能力支撑孝敬父母的物质基础,又因为学业紧张而腾不出多少时间对父母实施精神抚慰,加之整日与父母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难以形成离家想家的情节。如果只凭平时的习惯养成就能识别谁孝谁不孝,显然低估了孝敬父母的内涵。笔者觉得即使是出台此新规的北大校长教授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父母的孝敬几乎都是在成年成家后,才知晓养儿才知报答父母恩。
当素质教育只为摆设,沉重的课业负担迫使我们的高中生极少有时间和父母长谈,帮家里做家务,甚至他们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不得不由父母代劳,他们还怎么奢谈孝敬父母?当学生为父母洗脚纷纷出现在课堂上或者家庭作业里,学校的感恩教育就成了“洗脚运动”,孝敬父母的真正内涵怎不被歪曲?当我们的北大意识到德育要以孝敬父母为先,进而将推荐的大门对不孝者关闭,种种伪孝敬和误孝道又怎会不甚嚣尘上、弄得人眼花缭乱?
我们不全盘否定北大的新尝试,但在操作性不强、甚至还会误导社会价值取向的情形下,无论目的如何纯洁,也不论努力多么艰辛,在录取阶段最好还是不要妄加对哪个学生下是否孝敬的结论。这不仅是为时过早,也是犯了教书育人之中拔苗助长的大忌。与其做这样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德育游戏,不如在今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多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孝道教育与引导。 周稀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