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从“双一流”看高校改革

发稿时间:2017-10-11 14: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联合公布“双一流”名单,共有137所高校上榜。国家启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的必然要求。(10月8日 文汇报)

  “双一流”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共包括137所高校,原“985”“211”院校全部入围,还增设了一些其他院校,由此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认为“双一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但其实从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双一流”不等于一流,而是要建设一流,不是对高校身份的给予,而是对高校责任的界定,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而且“双一流”学校名单虽然与“985”“211”高度重复,但一定是基于其之上的继承完善与深化发展。

  在当前来看,建设“双一流”很有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的核心即是人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的供给需要高校来大量提供。此外,由于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以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时就需要科技与人才作为补充,为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下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始于工厂或实验室,而是始于教室。”当下的国际竞争不仅限于国防和军事,还包括核心科技的竞争,要想从国际舞台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我们从人才入手,从教育抓起,打造“双一流”是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途径。

  建设“双一流”需要冷静思考,多方共同参与。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支持、扶持高效发展,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运用行政手段均衡教育资源配置,鼓励高校之间结对帮扶,同时倡导高校进行新形势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对于社会而言,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与高校加大协同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对于高校自身而言,面对“双一流”名单,要保持冷静,不喜不悲,着眼于自身建设,提高学校自身实力。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专业人才,保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对于一些就业率低、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应适当减小规模。严格教师选拔机制、考核机制,既重视教师专业素质,又重视教师师德建设,鼓励高校老师与企业进行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双一流”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久久为功,修好内功,打好基础,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高校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彭艳炜)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