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营造共建共享美丽河湖的良好氛围。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镜。从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到都江堰的千年智慧,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始终与文明演进同频共振。今天的“碧水保卫战”,表面看是对污染源的围追堵截,本质却是一场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意味着治水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思维。就像中医讲究“标本兼治”,当下治水既要紧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标”,更要破解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本”——这体现了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河湖治理,“常态治理”“长效机制”为上。单纯的关停并转虽见效快,却难持续;一味强调监管惩罚,可能催生“猫鼠游戏”。所谓“疏堵结合”,真正的智慧在于“疏”的引导力——通过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改造,将环保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通过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为绿色发展托底。放眼望去,浙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中,政府以财政补贴引导企业改造管网;重庆在两江新区推行“环保贷”金融工具……这些探索无不体现治理思维的升级:治水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生态圈。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表明,只有守住源头活水,才能避免下游疲于奔命;而“监测溯源”技术的强化,更赋予治水以科技之眼。
水是大自然的,更是人民群众的。治水攻坚,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碧水保卫战的持续推进,实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微观映射。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同,中国选择的是发展与保护并行的新范式。会议提出“增强全民河湖保护意识”,实质是呼唤一场环保领域的“人民战争”。北京温榆河畔的“民间河长”、成都锦江边的护水志愿者,这些来自民间的“涓涓细流”,正在汇成全民治水的磅礴力量。人人皆是治水的参与者、监督者、共治者,治水领域群众路线的当代实践,既延续了“枫桥经验”的治理智慧,更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
水环境改善只是“进行时”,美丽河湖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天,“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硬骨头”考验着治理韧性。但回望过去十年,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制度创新,中国治水始终在问题导向中迭代升级。
碧波荡漾处,初心永流淌。今天的中国治水方略,既有“严防超标排放”的雷霆手段,也有“引导企业改造”的春风化雨;既强调监测溯源的科技硬实力,也注重全民参与的治理软环境。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恰如水的特性——至柔而至刚。每一条生态水系的护卫与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宜居宜业的水脉、更是赓续不绝的文脉。当每一个排污口都被严格监控、每一条河湖都有百姓守护,碧水长流的美丽中国图景,终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