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答谢会中奖归属”公私混淆下的“弱者无理”

发稿时间:2017-01-06 11:1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元旦前,在广东深圳市某公司上班的张女士代表公司参加一个答谢会,答谢会上她抽中了3000元现金。因为不愿意将奖金上缴,公司以此为由将她辞退。抽中奖金是否应该上缴公司?公司以此辞退员工是否有理有据?(1月5日《南方都市报》)

  在一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里,这家公司很容易遭受口诛笔伐。在强弱对比失衡的格局下,“弱者有理” 往往很有市场。作为一个概率事件,抽奖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主要看运气”的员工抽中了奖金,奖金却要上缴,让一些人先入为主地进行情绪性的吐槽与批评,认为这样“雁过拔毛”的做法损伤了劳动者的权利与尊严。

  代表公司参加答谢会和公司内部的代谢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前者答谢的是公司,后者答谢的是个人。张女士能够作为公司代表参与答谢会抽奖,正是因为公司前期支付了相关成本;成本由公司承担,收益由个人独享;这样的“无本起利”,在本质上是一种公私混淆——这个答谢会显然不是为了答谢张女士,而是答谢公司。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洛维特认为,经济活动融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即经济具有嵌入性。张女士并非孤立的原子,也被嵌入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这一次,她能够参与答谢会并抽奖,凭借的不是公司员工的身份而是公司代表的身份。模糊了公务身份与私人身份的界限,正是“答谢会中奖归属”引发争论的关键所在。

  代表单位去领奖,并不意味着这个奖是颁给你的;代表单位接受赠予,并不意味着这个礼物是送给你的。在日常生活中,公私不分、公私混淆屡见不鲜甚至见怪不怪,让一些人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个人关系和公共关系的伸展和转换,让一些人难以在公与私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做到公私分明。

  公私不分从表面上看并不打紧,可是,当人们经历了无数小的公私不分之后,就会对公私不分的容忍度增大,对公私不分的承受力不断增强,最终对公私混淆产生畸形的价值认同。公司安排张女士参加答谢会是出于对她的信任,“答谢会收益上缴”应该成为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契约;将答谢会奖金占为己有,这样的损公肥私,不可避免会遭受公司的规训与惩罚。

  在劳动者权益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答谢会中奖归属”引发了公众的权利焦虑。同情弱者固然没错,企业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也不能漠视。不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不能不尊重契约;那种利用私人身份和公共身份的夹缝地带来谋取利益的做法,那种让公司支付成本却自己独享收益的做法,说到底就是一种公私不分下的“弱者无理”。(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