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长假,许多人选择外出旅游,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然而,层出不穷的“挨宰”事件,让一些人“伤不起”。(10月7日 央视、澎湃新闻网)
旅游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生活方式,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整合功能。旅游将人们置放在一个陌生而清新的社会空间里,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和消除紧张情绪,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旅游不仅是个体或家庭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功能性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旅游既体现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交换和互惠的关系,也是利益协商和博弈的关系。不论是青岛“38元一只大虾”,还是丽江“女酒托”,抑或游客在拉海市骑马被坑,消费者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旅游陷阱”,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
在旅游中,消费者为何会处于弱势地位呢?这里面有人生地不熟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有交易双方的组织化程度的不对称。旅游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化的,而生产经营者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更为关键的是,市场法律体系和市场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加剧了消费者的“信息弱势”和“组织弱势”,消费者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侵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增强,游客被坑的现象大为减少;尽管如此,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事件却依然屡见不鲜。对于旅游者来说,利用网络资源搜寻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保持审慎的理性和警惕的心态,不要贪便宜、图方便,很多“旅游陷阱”都可以避免。从市场监管来讲,将存在缺陷、有待完善的制度设计进行重塑与更新,将那些已有的“形同虚设”的东西激活,让制度发挥好应有的效力。当旅游环境得到净化,老百姓才能有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除了外出旅游,如何有意义地休假,成为摆在许多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不论是选择亲情互动、让合家团圆从愿景变为现实,还是利用假期进行“充电”,抑或体验别样的“慢生活”,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渴望,已经成为许多人内心直接而强烈的利益诉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完这个假期就只有等春节才有这么长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了。急剧的社会变迁,改变了社会的联结状态;虽然老百姓的生存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却没有发生变异——对亲情互动的期盼、对美好日子的追求,成为人们最真实也最朴素的社会需要。让假期更有意义一些,让情感生活更充实一些,让精神家园更有生机和活力一些,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