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别把“朋友圈”当成“自留地”

发稿时间:2016-08-04 09:0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记者8月2日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败诉。(据8月2日《四川日报》)

  本案里的陈某之所以败诉,就是误将“朋友圈”当成“自留地”,以为随便怎么说都没事,结果因辱骂前公司而被起诉,并被法院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判决败诉,需要在本地权威报纸刊登赔礼道歉声明,为该装饰公司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虽然只是判处道歉,并没有涉及到经济赔偿,但一样具有法律警示效力,告诫网友需谨言慎行,别在朋友圈里随意发言侮辱他人或单位。

  很多人把朋友圈当做自己的私人领域,以为想怎么说都可以,但其忽视了朋友圈也属于社交网络的组成部分,在朋友圈上的发言,就等于在社交网络传播。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群,这些关系又有自己的社交圈,往往之间又形成了关系交叉,从而汇集成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

  现在,微信几乎成为网友的第一选择社交平台,每天都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用于微信和朋友圈里。因此,虽然朋友圈看似属于封闭式环境,但因其具有转发传播功能,朋友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次转发传播出去,或者转发到其它社交平台上,则就产生了信息外溢效应。而且,微信已经拥有数亿用户之众,若将朋友圈里的信息,散播到整个互联网上,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并不亚于其它社交圈。

  其实,因朋友圈乱发言而获罪的,不止是侮辱他人或单位,还有转发网络谣言、散发暴恐信息、淫秽图片视频等违法内容,都会触犯相关法规,而遭到司法机构的调查和处罚,严重的甚至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近年来,各地都曾发生过,网友因在朋友圈里发布谣言,而引起社会恐慌情绪,产生社会负面影响,最终被警方刑拘获罪的案例。

  频频发生的朋友圈乱发言获罪的案例,也提醒网友要注意言行,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一样要遵守法律规定,尊重社会道德规则,不能图口舌之快,而肆意发言,侵犯到他人或公共权益。这种事在论坛、博客、微博等流行的时代,也都曾经上演过,网友应以此为鉴,牢记网络的言论界限,恪守法律和道德,不可轻易触碰底线。(江德斌)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