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439、169、171、268、95%”,“1948、1163、267、499、398、66%”。也许,在寻常人眼里,这只是普通的阿拉伯数字组合,但其中深意却鲜为人知。其实,这些数据来源于习近平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的两次群众接待日活动。
1991年4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深入闽清和永泰,与两县领导联合接待了群众来访。在这两天里,习近平共接访群众733人,受理来访群众各类问题439件,其中当场拍板解决169件,认真疏导解释答复171件,限期处理268件,并在30天内,办结待查问题200多件,办结率高达95%。1991年6月20日,习近平则联合鼓楼、仓山、台江、郊区、马尾五区领导,共接访群众1984人,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163件,其中拍板解决的267件,当场疏导答复的499件,待调查处理的398件,现场办结率66%。
这些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背后深藏着习近平那沉甸甸的四字真言——“马上就办”。1990年5月17日,习近平刚上任福州市委书记第九天时,就提出了“马上就办”,并在各项工作中一以贯之,首先就要求接访“马上就办”。1991年4月至10月,在为期六个月的接访活动中,习近平带领福州各市(县、区)主要领导518人次,深入13个市、县、区开展巡回联合接访,共接待来访群众4719人,受理各类问题3210件,当场拍板解决和疏导解释2000多件,列入查办问题1970件,现场办结率达69%。在习近平的帮助下,人民群众一些多年久拖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也给予耐心疏导解释。接访后,习近平更是狠抓落实,要求发扬“马上就办”的精神抓反馈,限期解决待查办问题,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把党的温暖送进群众的心坎,使政府工作取信于民。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身体力行,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他用实际行动表明:领导下乡接访群众不是作形式、走过场,它的目的是要让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呼声、察疾苦、解忧难、办实事。然而,不论是90年代,还是当今社会,仍有部分领导干部搞“形式主义”,美其名“下乡调研”、“返贫问苦”,却只是为了拍几张照片,上几份报纸,为自己“歌功颂德”。殊不知,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眼若明镜,心如秤杆。正如习近平2013年7月在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说到的:“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马上就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一句豪迈的宣言,它要求领导干部需要进取的意识,需要担当的勇气,更需要付诸切切实实的行动。“马上就办”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对工作负责,对自身负责,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如习近平所言“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听民声、察民情,一切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工作都必须以“马上就办”的精神去决策、去落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0年代的福州正是有了习近平“马上就办”的精神指导,无论是城市面貌、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乃至未来,“马上就办”的精神理念,继续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带领党和领导干部书写辉煌的“中国梦”。(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