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毒胶囊“又来了”还是“压根儿没走”?

发稿时间:2016-06-16 10: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浙江台州天台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毒胶囊案件,捣毁生产窝点1个、生产线4条和仓库5个,现场查获可疑空心胶囊1595箱和206袋,共计1.355亿粒,涉案金额达135多万。(6月15日浙江在线)

  上亿粒毒胶囊,如果流入市场,如果“毒从口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同样不堪设想的一个问题是:这仅仅是现场查获的数量,而这个犯罪团伙竟然生存了17年,其间,他们究竟制售了多少毒胶囊,恐怕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了。

  有关毒胶囊的记忆,舆论能以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的《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予以曝光。要不是当年央视这一嗓子,那些铬超标高达90倍的胶囊,或许还将继续“救命度人”。利益链被曝光、涉事药企官网被黑、监管部门雷霆出拳、作奸犯科者罪得其咎……事情好像就这么过去了,而公众秉持良善的“吃一堑长一智”的逻辑,认为毒胶囊事件早已尘封于杀鸡儆猴的风暴式整治里。

  犯罪分子当然是狡猾的,但案值如此巨大的食药事件,要说制售过程毫无马脚,监管部门或许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2012年毒胶囊事件后,国家食药监局随即发布了《关于暂停销售使用媒体曝光的13个铬超标产品的通知》。业界也普遍认为,医药辅料行业会痛定思痛,继而加快行业整合、推进标准出炉。当年更乐观的预期,是基本药物“惟低价”招标导向亦会因此而有所逆转。彼时,甚至还有“浙江6名官员因毒胶囊事件获刑”,判决书上的主要认定,是“构成玩忽职守罪”。可是四年过去了,“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辅料品种仅占19%”的怪状改变了吗?毒胶囊只能自己生产着玩儿、找不到药企“下家”了吗?地方食药监管因为刑罚痛感而对职能工作“更上心”了吗?

  今日看来,这些问题,仍是问题。尤为令人忧心并深感愤懑的是:当年事发浙江,今日仍“旧地重演”;而此案中毒胶囊的生存周期,竟然远远超前于举国震惊的那场“毒胶囊事件”。除此之外——2014年,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短短5个月,对外出售高达9000万粒;2015年初,毒胶囊又重现,济南警方捣毁了6处涉嫌制售假药窝点、查扣500余万粒重金属铬量超标40倍以上的“毒胶囊”……于此观之,谁能说是毒胶囊阴魂不散“又回来了”?或者只能说,它一直与我们相依相伴,从未走远。

  有数据说,中国每年空心胶囊的使用量达2000亿粒,人均使用量超过150粒/年,除了药品,日常保健品也是胶囊的大用户。眼下来说,真正的问题无非三个:一是毒胶囊企业为何隐身于地方十多年?二是究竟哪些企业买了毒胶囊回去生产正规药品?三是胶囊质量检测究竟是否依然大而无当?这些问题不回答好,毒胶囊与消费者的友谊小船,恐怕还真要行稳致远了。(邓海建)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