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小时,7000多人参与,30万元爱心款。今年3月,在福州某大学念书的小书(化名)被确诊为白血病后,面对巨额医疗费一筹莫展。近日,他的家人将相关情况发上“轻松筹”平台,并经小书的朋友圈转发,获得了大量关注。据悉,利用网络众筹平台募爱心款已成时下风潮,且筹款速度之快也远超其他渠道。(4月1日《海峡都市报》)
“生命的呼唤——好心人救救我”、“爱心传递,请让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和更加精彩”……眼下,微信朋友圈中常能看到这种爱心众筹的求助链接,这些求助者大多是患了重病希望得到援助,网友只要点击链接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爱心捐助。然而,说是“轻松筹”,由于求援信息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也让越来越多的捐助者感到了不放心和不轻松。
应该说,作为一款基于社交圈、面向广大网民日常生活的网络众筹工具,“轻松筹”对于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求助平台。而且,它的众筹方式也简便易行,困难者只需在平台通道中填写求助资金用途、募捐原因,将病历、检查结果等资料拍照上传后等待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众筹。凭着网络空间的快速传递,爱心捐助的“涓涓细流”,往往也很快能汇成救急救难的“巨大洪流”。
目前看来,网上“轻松筹”的设计初衷,很好的体现了“互联网+”时代里的行善要求:在设定时间内完成了目标金额,筹款会自动终止,用户可申请提现,并扣除2%的第三方支付通道费及服务费;如果项目失败,系统会自动将钱款退回到捐款人支付渠道。但是,由于“轻松筹”实质上仍是一个商业化的平台,所以,尽管它打着的是慈善助人的温馨“旗号”,要是不能有效解开公众对其公信之“愁”,则无疑会成为其快速发展和稳健运行的一大阻碍。
力解公信“愁”,才能真正实现轻松“筹”。事实上,关于这方面的负面新闻,即使还只个别显现,却也足以对整体声誉带来极大伤害。“轻松筹”为何让公众觉得不轻松?有媒体梳理之后,列出了令人忧虑的四方面疏漏与不足:一是求助者的信息真实缺乏严密保障;二是运作平台抽取的手续费疑似偏高;三是爱心捐款先入企业账户存在隐忧;四是筹款平台的运营资质也成问题。换言之,如此这般的公信之“愁”下,纵然目前“轻松筹”注册用户已超2500万,众筹项目平均每天3000多个,其背后的各种担忧,也在“水涨船高”地不断累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轻松筹”这样的慈善平台,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一些困难群体,这当然值得支持与鼓励。但我们更希望,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慈善法》,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为献爱心、做慈善来“立规矩”,并使得网络众筹平台这样的社会筹募行为,既能“一呼百应”,又显规范透明。(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