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对《中国经济周刊》披露,去年网络公益筹资额达到了5.4亿元,超过2014年之前5年总和的5倍之多。但钱来得容易了,去向会更透明吗?随着善款纷至沓来,其真实用途的透明程度也考验着“互联网+”模式下整个公益生态圈的净化功能。(7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
互联网+公益:“钱来得容易了,去向却更难追踪”。这无疑让人很捉急。因为公众将善款投向互联网公益,就是坚信互联网公益更公开、更透明、更有效率。一旦发现,互联网公益NGO组织账目混乱,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肯定有很多人会用脚投票。如此一来,目前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公益,就可能硬着陆。显然,这样的局面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互联网公益善款何以更难追踪?一方面,这是国内NGO组织通病。很多国内基金会都因此遭受过质疑。比如李亚鹏主导的嫣然基金,就因7千万善款下落不明备受质疑。而在网络聚光灯的照射下,互联网公益善款难追踪,显得更加刺眼。
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互联网公益运营模式。目前,互联网公益募捐更像是股市IPO。只要获得公募资格,“就是一头猪也能飞上天”。而若没有取得公募资格,即使是项目做得再扎实,款项再透明,也不可能在网上募到钱。基于此,很多国内NGO组织都努力向审批机构的要求看齐,而不是集中精力把项目办好。互联网公益运营模式本就不成熟,再加上精力不集中,出现善款难追踪的问题,意外么?
一直以来,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备受争议。公司只要能够上市,就能不断圈钱。而且,即使公司经营不好,挂上ST的标签,也会有人接盘,承接自己的“壳”。因此,尽管市场上一直批评上市公司发行价抬高、市盈率太高、分红太少,运作不透明、不规范。但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很少为之所动。为何?就是因为只要有上市公司的“壳”,管理层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控制“壳”资源的,不是股民,而是证券监管层。何必看股民颜色?
同样,互联网公益NGO只需向主管部门看齐,就能获得公募资质,筹集到善款。捐助者的诉求,还那么举足轻重么?
别把互联网+公益搞成“股市IPO”。而要实现这个诉求,主管部门首先要严把审批关。严格管控NGO组织的运行情况、项目满意度、透明度,绝不让不规范的NGO组织在互联网公益平台,浑水摸鱼。更重要的是,把公众的满意度,列入互联网公益NGO的考核项目,而且经常回头看。一旦发现捐助者满意度过低,立即予以警告、停牌,甚至是从互联网公益退市。如此,互联网公益NGO能不重视善款的透明度么?(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