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这个说法源自2016年1月15日在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的表态。该人士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记者获悉,北京市将成为这项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1月26日 《中国经济周刊》)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始于2011年,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主要内容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为公益二类。
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等部门的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已经水到渠成。首先分类改革区分了营利与非营利,接着“效益工资”明确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然后“全员聘任”要求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聘人、无岗走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则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取消事业编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编内编外人员同人不同命的问题,更在于为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打下坚实基础,以专业领域内的服务质量来竞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改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取消编制意味着高校和公立医院有了更大的“人权”和“财权”。不仅可以突破工资由编制限制的障碍,而且可以根据服务需求和功能定位更加科学合理地定岗定酬,也有助于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
我国事业单位问题的症结,正在于竞争淘汰机制的缺乏而染上的惰性,既无法为社会提供让人满意的专业服务,又在官僚依赖与习气之上动不动就产生腐败冲动。而编制的存在,则是重要原因之一,让“因人设岗、有岗无事”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砸而不破,而好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却因为“编制”束缚,既不能做到“无岗无人”,也不能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聘人”,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
如今取消编制的东风吹来,或将正式宣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告别局部试点、单项推进的探索阶段,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攻坚期。由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的事业编制将有助于解放这些单位的活力,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将顺利生成,使得那些“尸位素餐”的事业单位,被淘汰出局。而那些效益好的事业单位,则将真正在社会上承担独立的法人资格,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多设岗、多聘人,从而得到发展壮大。只有根据社会职责,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专业技术和价值理念,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这才是高校、公立医院等服务部门的生存之道。(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