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
中国人一向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近年来高校却是频频改名,特别自2000年以来几百所高校轮番更名,大有不改名就跟不上时代潮流之势。君不见,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前缀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甚至冠以中国之名者也不在少数,至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的三级跳更是多多。
事实上,高校改名绝非今日首开先河,早在上世纪初,便有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可以说这次更名是该校从封建主义(带有一定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旧式书院突破到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颇有历史性意义。而今日的高校改名,其个中深意却大不相同。有的是为了赶时髦,博个噱头,如流行的有“林学院”改“农林大学”、“水产学院”改“海洋大学”、“铁道学院”改“交通大学”等 ,不一而足,大抵是“洋气”了不少;也有的是为了招生,以名“诱”人,譬如一些原本知名度较低的高校更换了“高大上”的名字,虽然在本地可能依旧吸引力缺缺,可是到了外地,那名头可就响亮不少了,招生自然不愁了。
毋庸讳言,高校更名看似好处不少,但绝不可以认为改名就“万事大吉”了。
高校必须着力从软硬件提升实力。当前不少高校“浑水摸鱼”、“新瓶装旧酒”,从学院更名大学,除了头衔更换,办学质量没有变化。那么,即使一时以改名的噱头打响了知名度吸引了生源,也只是获取短期性的利益罢了,从长远来看犹如揠苗助长,所以何妨先从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方面做出大幅度的改进后再去谋求更名也不迟。
高校更要从办学理念和教学内涵出发。大家耳熟能详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它的理念、传统、精神等内涵而名扬四海的,你能因为“学院”二字而小觑吗?实事求是地说,高校更名改姓的风潮,是办学者办学理念不坚定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某些高校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教学内涵。以本次公布的18所院校为例,其中的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和经济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这所学校已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二次更名了,每次步子都很大,从河北地质学院到石家庄经济学院再到河北地质大学,从某个角度来说,未尝不是意识到要回归原始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内涵。(蒋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