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部署四川芦山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并适时启动恢复重建工作,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5月16日央视网)
国家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惠及广大农村考生,有望扭转“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为贫困地区考生圆梦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体现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地前行,善莫大焉。
农村孩子高考问题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折射出最高决策层以人为本,破解民生难点热点的决心和信心。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由此可见,这一善政是一块大蛋糕,让多少寒门学子重新燃起“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
不仅如此,按照高考程序和确定标准,将今年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就是说,在提升招收比例的同时,兼顾到调整历史原因造成的名额分配上的地区差,摊好教育资源配置的“大饼”。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去年11月,一张“卫星拍摄最新中国夜景图”走红网络,网友们戏称江苏、山东两省大亮全因“学生刚刚开始上晚自习”。相比于东部沿海的一片敞亮,中西部地区则黯然失色。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上的饱饿不均。破解这一难题,就是要从高校多招农村孩子开始,积跬步以致千里,逐步还清教育欠账。还需从政策导向上革除名校效应带来的种种不公平,将公共财政投向急需资金的普通大学,发展更多“价廉物美”的普通高校,以橄榄型高等教育布局取代时下的金字塔型布局。
“只要迈开两脚,哪怕千里迢迢。”无论是异地高考,还是扶贫定向招生,乃至均衡教育资源,都是牵一发以动全身的复杂改革考题。但只要改革一刻不止步,向深水区进发,就迎来春暖花开。当下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国家层面的善政真正落地生根,在执行不走样,不被潜规则所侵蚀,必须有细化的监督机制跟进。唯此,才能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分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梁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