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因塌方式腐败受到高度关注的山西,又有大动作。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这19个月内,山西有139名官员掉“官帽”,被免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平均一个月7人被“刷下”。(6月2日 新京报)
这次139名官员被摘“官帽”,与违纪违法、到龄退休等无关,主要是因为“工作能力不够、状态不佳”。乍看这则新闻,笔者深感震惊。按照惯常的思维,官员犯错误了,才会掉“官帽””,“无错”下来的只是个例,像山西这样大批干部被“刷下”的,则是少之又少。
虽然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已被多次提及,让什么人上,什么人下,如何上,如何下,中央也作出了明确制度规定,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地方在具体落实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还缺乏一套完善的执行机制。而这次山西139名平庸干部被“刷”,正是此项制度的一次很好的实践。
山西再次明确了党员干部“向下”调整的三个原因,除违法乱纪“必须下”和到龄退休“自然下”之外,更强调了“没违纪、没违法,但工作能力不够、状态不佳”的干部也“应该下”。
在139名“应该下”的官员中,多数都是因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慵懒散拖,或不能有效履行职责,出现较大失误,年度考核不称职,而被免职或调离领导岗位。
一直以来,选人用人都是大难题。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风廉政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尤其是“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应大力解决。
干部的平庸是更大的腐败。在其位、谋其政,身在官位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当官不作为,守土不尽责,对工作敷衍了事,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精神。这样的干部即便不贪不占,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严重不负责任,就像电视剧《江阴要塞》中说的,“没有欲望,就不要让他干事,干也是干不好的”。这种不作为腐败阻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其危害更大。
此次山西调整“无为”领导干部,其警示意义着实不小。通过他们惨痛教训,给其他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整治“为官不为”,激励官员干事增效,倒逼官场作风转变,从而形成官场“奋发有为”新生态。(马丛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