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习近平号召向黄振芳学习什么

发稿时间:2017-08-07 10: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走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建造的家庭林场中,听着山中的黄雀欢快地“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而此时树林的宁静却被一群慕名而来的来访者打破。这是1989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又一次来看望后洋村的造林大户黄振芳。黄振芳,一个精神矍铄的88岁老人,身体很健康,身板硬朗,走路都不要拐杖,报起电话号码还十分流利。习近平因何而来?黄振芳又有着如何吸引人的昨日故事?且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在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号召农民勤劳致富。黄振芳心里盘算着:如果只种承包的20多亩耕地,是难以致富的。村中有“凡属众山均为公有,谁造林则造林收入归谁所有,砍伐后山权仍归公有”的规定,只要承包山地、开荒种树,充分利用资源,创业大有可为。于是,黄振芳与村委协商承包了大片荒山,并签订了个人得95%、集体得5%的合同,承包期限为50年。为解决发展资金,黄振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向信贷机构贷款。贷款,当时对山沟里的村民来说几乎就是个新名词,承包荒山收益周期长、效益低,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全家人几乎齐声反对,认为靠天吃饭,风险太大。黄振芳召开家庭会议分析在政策优惠的前提下,政府会扶持农民。在他的坚持下,全家人最终同意并一起加入了造林的行列。1984年,黄振芳以1170亩的种植面积成为周宁县之冠,他还尝试在110亩次森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茶叶等作物。不到三年,原来地质灾害频发的荒山一片蓊郁,而黄振芳本人不仅还清了所有贷款,还有盈余。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黄振芳的造林行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吸引了附近村民登门拜访取经,学习黄振芳造林脱贫致富。这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也使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正如黄振芳所说:“没有苦,哪有甜,不种树,哪来富!”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劳动,黄振芳成为了全县造林冠军,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困境,收获了人生的甘甜。后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农民,不能光享受这么多的荣誉,而应该再多做点什么,于是他将自己亲手造的林捐献给后洋村集体,为壮大集体经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他亲手经营30多年的树木,已成为周宁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习近平评价说,“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 ‘吃山’,要抓好林、茶、果。林业‘一封就成林’。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思路。”黄振芳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不仅为他自己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为闽东的绿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5月27日周宁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向黄振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关于表彰周宁县开荒造林先进个人的通报》。黄振芳的创业故事已成为周宁县不可遗忘的一部分,他让后人永远记着:着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特色之路,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而这,亦是习近平号召向黄振芳学习的用意所在。(学习大军)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