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回归常识

发稿时间:2018-02-02 13:2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并非口惠而空泛,让老百姓最能感受到的美好生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教育,当然在我国已经解决了“有学上”的现实背景下,老百姓关注的还是“上好学”的问题。“上好学”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正是“选好师”“育好师”的问题。
  以党和国家最高级别文件形式,专门就教师队伍建设提战略要求,其实是勾勒出“好教师—好教育—美好生活”的清晰蓝图。就文件一些关键词如“以师德为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聚焦管理顽疾”、“提高地位待遇”等而言,过去一直在说,那么此次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红头文件形式专门强调,背后有何深意?
  现在有很多关于教师的公认性认知,也就是常识,并没有被真正放在常识位置上。譬如说“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所以“要优先发展教师队伍”。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机制保障,引导德能兼备的社会精英群体流入教育行业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如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这与德国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职员的收入相当,在德国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提出“让教师待遇收入相当于公务员”,但具体落实起来还是有差距。
  中国社会历来给“师者”以尊崇地位。过去曾以“先生”相称。传统儒家社会,士大夫最重“道”,而赋以师者“第一是传道”的职责,这正是对师者的最高尊崇。古代一些退休官员回乡,不管曾经多么位高权重,都以乡学授业为荣。而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还是将教师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的常识拨正。给教师以应有地位待遇,拔高标准吸引高素质高德行人才流入,让国家社会的文明文化标准,由中小学精英教师定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教师立下四有标准——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依此标准,但凡从事教师行业,就不能只是把从教当成赚钱养家职业,而应将其视为“值得一生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而目前的教师行业保障机制,还不足以支撑“让从业者为之献身而无后顾之忧”,而这恐怕正是党中央国务院聚焦教师行业顽疾、矢志予其尊崇地位的根本考量。
  放眼当前教育行业可知,最大的问题还是“很多关于教育的常识没有切实践行”。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教育事业应先发展教师队伍。可是教师却为分数所累、为现实生活所困、为得不到应有地位所扰。希望此次党和国家层面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能正本清源,能创新政策供给,能强化机制保障,使得“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真正回归常识。(程振伟)

 

责任编辑:王慧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