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云集的武汉地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最近都纷纷划立了“禁区”--限制外卖车辆进入公寓区。这条禁令在高校引发热议:有同学为政策维护校园安全叫好,而热衷叫外卖的同学则期待学校能理解和大学融为一体的叫外卖生活。(7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换口味也好,节省时间也罢,外卖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青睐。这边厢,一些大学生乐此不疲地叫外卖,享受“互联网+餐饮”带来的便利与好处;那边厢,一些学校管理者忧心忡忡,采取了“因噎废食”的办法来“禁止叫外卖”。
不论是送外卖的电动车犹如脱缰野马,还是外卖的食品安全问题,抑或外卖配送员鱼龙混杂,在风险社会,网络外卖难免会给大学校园带来安全和卫生隐患。只不过,面对校园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简单、生硬的“以堵代疏”不仅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大学生利益诉求的忽略甚至漠视。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o里茨尔在其名著《社会的麦当劳化》中指出,社会的麦当劳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一个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快餐社会里,“禁止叫外卖”本质上是价值取向上的错位。事先没有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充分地吸纳大学生意见,导致“禁止叫外卖”缺乏社会基础,最终进入“初衷良善,方法僵化,效果适得其反”的治理怪圈。
大学生热衷于叫外卖,说到底也是一种“用手投票”。一旦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就餐环境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只能通过叫外卖来进行“自我救赎”--当下的一些高校食堂,饭菜不仅价格偏贵,而且品质上也不尽如人意。只能让学生“吃饱”,却难以让学生“吃好”,那些一成不变、缺乏新意的食物, 显然难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用餐需求。
大学生在学校食堂的就餐体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们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尊严的一面镜子。面对大学生的“用手投票”, “禁止叫外卖”显然治标不治本。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的格局下,学校食堂如果依然在固步自封里打转,依然在改革创新中停滞不前,依然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叫外卖的大学生只能越来越来越多。
伴随着社会变迁,社会治理观念逐渐从强硬、直接的震慑模式让柔和、间接的教化模式过渡;“以堵代疏”的“禁止叫外卖”,背离了时代潮流。一方面,要将叫外卖纳入治理轨道,给电动车、配送员、食品安全戴上“紧箍咒”;另一方面,要提升学校食堂的餐饮品质,吸引更多大学生前来就餐。只有双管齐下,“叫外卖困境”才会消解。(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