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电影票房“放卫星”根源在“唯票房论”

发稿时间:2016-04-22 11: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过去的2015年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可谓是“丰收年”,很多电影的票房惊人,不断创下国产电影票房历史的新记录。然而,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之际,央视新闻却曝光了中国电影市场“虚假票房”的问题,除了前不久被查的《叶问3》,还包括了前华语票房冠军《捉妖记》,称其在最后冲刺影史纪录时所用的“公益放映”方式,存在票房造假问题。(4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这无疑是给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明星们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部分国产电影行业的“大丰收”最终被证明是“放卫星”。

  其实部分国产电影票房“造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几年前已有媒体报道过此类事件,批判声也不绝于耳,但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部分国产电影票房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影产业的“唯票房论”。

  对于电影制作公司来说,高票房电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加人气,在与同期上映的电影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还可以抬高公司的股价,从而获取巨额利润。而部分电影公司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地造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假的票房不用加税——电影票房交税另有一套官方数据,这就意味着票房造假无须付出成本,而且被揭穿以后也不会受到什么严厉处罚,最多背负一时的骂名,利远远大于弊。这也反映出电影行业监管机制中的漏洞。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票房的高低是判断该电影是否值得观看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高票房的电影自然是因为其质量高才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此很多人便盲目跟风,只看高票房的电影。近年来,随着电影消费人群的年龄层次逐步向“80后”、“90后”和“00后”推移,受众的审美和品味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现代很多年轻人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娱乐化和盲目跟风的问题,还有一些人不注重剧情,只关注电影中的明星。这也导致一些明星出身的导演或者制片人利用自身名气“大打人情牌”,吸引粉丝观众,从而谋取私利。曾经被指为“烂片”却拥有超高票房的《恶棍天使》便是其中一例。

  可见,部分国产电影票房造假是“唯票房论”种下的恶果。票房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电影受观众喜爱的程度,但并不能作为判别电影质量好坏的标准,真正的电影佳作不单单只有明星和高票房作支撑。一些质量低劣的电影通过虚假票房来营造声势,不仅欺骗了观众的感情,还会造成电影行业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继而拉低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

  电影不是单纯的大众娱乐工具,而是一个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肩负着教育民众、传播文化的责任。票房造假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电影行业的正常秩序,笔者认为要杜绝这种现象需从三方着手:一是有关部门需填补电影票房监管中的漏洞,并且严惩造假行为,轻则可处以高额罚款,重则可吊销经营许可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是电影制片人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摒弃利益中心论,回归电影的艺术本质;三是观众需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培养独立思考和判别能力,不盲目跟从票房。(何泉蓉)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