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规范老地名,守望乡愁与梦想

发稿时间:2016-03-24 09: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针对方案的实施做更详细的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明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那么,地名的变更、整治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在其中做到充分尊重百姓的意见?(3月23日中新网)

  “贪大、媚洋、求怪”,近年来,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潮流。“曼哈顿”、“威尼斯”“加州”此起彼伏,让人不知身在何处。稀奇古怪的混乱地名,不仅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

  地名是一个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的地方标识,也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镌刻在斑驳的地名里,文化积淀、城市变迁都随着地名这个“活化石”若隐若现。据统计,人们日常使用的信息中,有8成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主要就是通过地名来呈现。然而,1986年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随时光消逝不见,令人叹惋。

  改地名的动因归纳起来五花八门,图吉利、赶时髦图洋气、提高知名度,经济利益……不一而足。但不管出于何因,都对一地传统文化构成了破坏,也影响到了该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任性”改名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懒惰的政绩观和缺乏文化自信的浅薄文化观。加之缺少有效约束手段和政策依据,乱改地名,求洋求怪,褫夺了民众的话语权参与权,成为一种流行病,饱受诟病,贻笑大方。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然丢失太多,地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对地名的规范清理,除了为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方便社会交往;更是保护文化遗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下发,诸多事实无不说明,从里到外,自上而下,重视地名文化,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规范地名,是对曾经的文化破坏进行纠偏与“修缮”。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有一句话让民众眼前一亮,至今广为赞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意的语言抓住了城镇建设以人为本的核心。而《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则回应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的美好期盼。传承和发展宜居文化传统,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重点整改有背离公序良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立足保护传承,充分尊重民意,钳制住权力的任性和冲动,让地名文化在新型城镇建设中找到新的生存发展的土壤,进而守望乡愁与梦想。当悠久亲切的老地名维系住民众的记忆与城市的脉络,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共荣共生,“记得住乡愁”方不成为无水之鱼。(斯涵涵)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