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记得住的乡愁是与时俱进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6-02-20 15:3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丽

  多少人借着乡愁的名义在唱衰农村?从去年《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到今年《一北大毕业生的返乡报告:家乡面目全非 备感无力》,我们感慨,精英又回归了,可在对故乡的认识上为何依旧蜻蜓点水、一叶障目?

  与各类在朋友圈里刷屏的返乡手记一样,作者从乡村礼俗秩序变迁、物质拜金日盛、暴戾之气滋生、乡村教育落后等多个方面大谈乡村凋敝,面目全非,感到悲凉而又无力,最终把根源归结为工业文明的冲击。

  仔细读来,文章处处透露着对农村的偏见,被狭隘之气填充。旧俗中的“烧纸祭拜”,传统的“婚聘六礼”,好听点说,这是乡土文化,说直白点,就是封建迷信。现代社会,我们用望远遥思来取代烧纸祭拜,用现代婚礼来取代大轿迎亲有何不可?封建的礼俗秩序,血缘亲情并不是靠祭礼婚礼来维系,乡愁也不能靠封建礼俗秩序来安放。方式万变,只需真情犹在。靠着古板礼俗秩序的框架来黏合的社会只能葆有一时温情,终会有土崩瓦解的一天。

  农村的纠纷确实不少,但今日的法制社会,依然讲究以和为贵。“六尺巷”倡导谦让平等、克己处事,于人于己都应这样要求,从来没有只许我家修路,不许人家盖房的道理。动手打人确实不该,可针对这样一起由双方错误引起的民事纠纷,协商私了也是最能大而化小,重塑情谊的方式。在民事纠纷中,无讼不失为一种更高的境界。

  而主张重塑婚丧礼制、蔑视民事私了的偏激之言出自一个北大学子且已为人师的成年人之口确实让人震惊。我们寄托乡愁的故乡,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般萧索落寞。乡村问题上,守着它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住宅、道路、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网络发展,方方面面的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这些有政府的功劳,更有百姓的努力,不能任由个别人几天之见就将大家几十年的努力和成果一棍子打死。在乡愁下,我们的部分精英们习惯性去扒开农村伤口,却鲜见从正面去敷药使其愈合者。

  农村辽阔却也复杂,我们需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难以否认,留守儿童,贫困人口,精神文化欠缺,教育资源落后确实是农村存在的棘手难题,但仅仅因此就把工业文明、改革发展放在农村的对立面,企图重拾旧约旧俗来重塑田园牧歌、小国寡民之景,来重建农村精神文化根基显然不妥。从来没有“在进步的路上遇阻,就无条件选择倒退”的道理。机遇挑战,潜力难题都在农村的土地上激荡,遇难而退,丧失机遇,开历史倒车是颠覆性错误,而记得住的乡愁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仓禀实而知礼节”在今天依然受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社会的精英们更不能与改革发展、国家大势背道而驰。

  在追寻中国梦的路上,农村不能掉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经济建设步伐。2004年至2016年中央连续十三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都伴随着农村的发展向好。在其指导下,农村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过程,发展中产生一定冲击也是必经之路,但尚需解决的问题终有一天会解决。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时代大潮洗礼下,在与时俱进的思潮中,农村也会重塑现代化的精神文明根基。(杨丽)

责任编辑:李晓伟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