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农村“攀比”买轿车,何错之有?

发稿时间:2016-02-17 08: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记者春节期间在鄂西山区采访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大批“有车族”。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儿,然而据一些村干部介绍,不少农村“有车族”其实负债累累,买辆小轿车并非因为生活富足,而是出于相互攀比“争脸面”。(2月16日 新华网)

  汽车开始在农村热销,和城市的保有量日趋饱和,以及农村需求潜力逐渐被深挖有关。尤其是在规定排量能够享受购置税和燃油价格持续低迷的语境下,富裕起来的农民则更加有了买汽车的底气。

  然而,还有一些情况,就是有些农民并没有生活富足,但他们却购买了汽车,而且“买车的钱都是东扯西拉凑的”。有媒体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就是一种攀比,是在争脸皮。乍一看,确实如此,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这不是攀比是什么?然而,仔细一想,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购买汽车的前提就一定是要“生活富足”吗?这不一定吧。城里人购买汽车,应该算是富足的,但情况是很多人购买汽车都需要按揭贷款。而4S店也深谙此道,基本上都有金融服务来帮扶。当然,没有一次性付车款,或许和生活富足没直接联系,但至少证明用“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车”并不鲜见。而很多农民无法提供正式工作单位证明,走不了金融服务的通道,也就只能“东拼西凑”的来付车款。这其实是一个性质和语境。但城里人借钱,就是赶时髦,农村人借钱,就是攀比,这显然有失公允。

  如果不靠借钱,等到手中积蓄足够了再购买汽车,这就应该是“量入为出”,也就不算攀比了。但农民却很可能不干,这倒和攀比没什么关系。因为,农村的交通工具匮乏,极大地缩短了农民的社交半径,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很可能就丧失了创业致富的好机会。而一部轿车,不仅拉风,还能够真正的让自己“走出去”,从而博取更多的赚钱良机。因此,超前汽车消费这笔账,农民算的很清楚。

  但为什么会有“攀比”的看法呢?倒不是城乡的二元割裂导致的,而是农村的基础建设没跟上来。很多坑坑洼洼的道路,让轿车无用武之地。那些买了轿车的农民,也就让人产生这是冲动消费的结果。其实,农民自己是有苦说不出。

  不管是城市和农村,居住其中的人群,他们的财富积累起来,都是不容易。而购买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也绝非“争脸面”“拍脑袋”那么简单。我们看到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乐见农村消费眼光的水涨船高。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让这种“攀比”越来越盛。如此,“走出去”的农民,才会带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谢伟锋)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