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的紧缺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正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据悉,国家卫计委已将此列为2016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儿科学专业将有望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各界对此高度关注。(2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儿科医生资源缺少是不争事实。从一个儿科医生一天要看200多名小病号,到打着吊瓶给孩子看病的医生;从儿科人满为患的吊瓶森林,到有孩子看病排号排到一周后的酸涩,都佐证着儿科资源紧缺的现实。全面二孩时代到来,无疑又会加重这一“悲催”情形。此时不加以重视,未来儿童看病就会上演“新版春运”。
从这个角度来说,卫计委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本科专业招生,契合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恢复本科招生,可以提高儿科医生水平,更好适应全面二孩时代。另一方面,更多的儿科医生投身医疗事业,不至于总在医院低人一等,儿科不是被人瞧不起的“小儿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患病的孩子。
不过,儿科缺少的不仅是“本科医生”。这需要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度变革。在医院里收入最低的医生是谁?儿科医生。因为按照医院绩效考核来说,绩效工资体现在总体医疗收入上,而小儿科的收入无疑最低。如果在一家医院,甚至在全国医疗系统,儿科医生始终处于“医生食物链”的最低层,即使所有学校都恢复“本科医生”培养,也很难吸引医学生投身。仅有一本“本科毕业证书”,却不提高儿科医生的身份地位和收入,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同时,这也牵涉到安全和责任的问题。儿科的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孩子和成人不同。医生给成人看病可以询问,而病人也可以较好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而孩子则不同,自己表达含糊不清,孩子父母也不能切身体验孩子身上的病痛,这无疑给儿科医生就诊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隐患发生的系数。很多医生不愿意从事儿科,是害怕医疗事故。而相关部门能做的就是依靠引进商业保险模式,让儿科医生打消顾虑,为儿科医生分解不必要的担心。
有专家推测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在20万。据调查,即使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儿科医生比例是0 。4/1000,也就是说相当于2500个孩子才有一个儿科医生,而美国儿科医生比例达到1.6/1000。全国层面的数据显示,全国儿科医生比例在0 。23/1000。这说明儿科资源的缺失已经到了不关注不行的地步。
重新启动儿科医生的本科教育是需要的。但是,解决儿科的问题却不能仅仅指望一本“本科学历”。儿科缺少的不仅是“本科医生”,还有他们的获得感。(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