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儿科“医生荒”应对不能慌

发稿时间:2016-01-17 08:3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大批夫妇铆足劲“造人”的时候,问题来了:二孩生出来,谁给他们看病?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出现医院儿科瘫痪的事件。连日来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医院了解到,儿科医生奇缺且人才流失严重,接下来大量二孩出生,相当一部分儿科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据1月16日《南国早报》)。

  用“面临崩溃”来形容时下医院儿科医生紧缺的处境,尽管有些耸人听闻,却也不是太夸张,一方面,在时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孩子一有病家长心情更焦急的情况下,医生稍有服务不到位或不能及时问诊,矛盾就会立刻产生,谁又甘愿在这种矛盾风险中长期执业,因此儿科医生大量流失实属必然。另一方面,儿科医生不足,势必造成现有医生工作量的迅猛增加,报道显示,儿科医生不但每天要工作10几个小时,还很难享受正常的假期,“说多了都是泪”成了很多医院儿科医生共同的压力现状,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城市大医院的儿科,也成了很多医学院校毕业生最无奈的选择。一方面儿科医生不断流失,一方面又得不到及时补充,而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不仅儿科患者就诊量会剧增,占儿科医生比例巨大的女医生自己可能也要“造人”,医院儿科所面临的窘境确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实,相比起医院的其他科室,儿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不但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贝疙瘩”,孩子有个头疼脑热身体有恙,父母长辈心里往往更加着急,特别是孩子大多还是晚上或夜里突然发病,父母都会立即送院并希望得到及时就诊,儿科医生的短缺,势必会加剧幼儿患者就诊的难度和贻误就诊时间。同时,业内人士也谈到,幼儿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既需要医生有很强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又是医院效益相对较低的科室,既是医生医德和医院服务质量与整体形象的直接体现。儿科服务质量与就诊难度更决定着家长和社会对医院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总体评价。

  《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以下。而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面对儿科陷入“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医生更不愿意留在儿科”的恶性循环现状,国家卫计委在通知规定中采取“加分考试”实则“降分录取”的措施,试图用这种降低门槛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考生执业儿科医生。尽管是迫于无奈之举,但笔者以为这样做既有风险也很危险,相比起针对成人患者诊疗的科室,儿科医生无论业务水平还是职业素质修养,显然都应该有更高要求。因为不正常呈现的儿科“医生荒”就退而求其次,或可暂时缓解儿科医生的不足,但显然也会加剧恶性循环的更加“恶化”,甚至会助推儿科加速“崩溃”。

  笔者认为,儿科越是呈现“医生荒”,主管部门越是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越是“医生荒”应对越不能“心发慌”,在不降低录取门槛的前提下,可以推出相应“倾斜政策”,鼓励医院和医疗机构在收入分配或其他福利待遇方面,向儿科医生大幅“倾斜”。同时,对于有志于从事儿科医生执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执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另外,也要对家长在幼儿患者就诊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和习惯引导,做好分级就诊和治疗。总之,只要应对不心慌,善于用智慧与科学冷静解决问题,儿科“医生荒”既能够快速缓解,更不会走向“崩溃”。(华评)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