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广东21日举行首个“二孩家庭日”,呼吁保障女性就业权,增加对托幼、儿科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创造适宜“二孩”成长的社会条件。同时,主办方还倡议每年的“2.22”成为中国内地的“二孩日”。(2月22日新华网)
该调查显示,“二孩”带来的最大压力不是经济,而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公平问题。超过一半的“二孩”家庭表示,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不仅要面临“一孩”家庭面临的绝大部分问题,而且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小到两个孩子睡前抢母亲,大到出现“争姓”、“争养”等情况。有家庭苦叹:“育儿难、育两孩更难”。故而倡议设立“二孩日”。
自全面放开二胎以来,从大孩逼母亲流产,到大孩宣称要多分财产,一时间,大孩二孩势不两立的新闻屡见报端,二孩俨然成为新怪兽,破坏了家庭幸福。然而,无论是子女双全的娱乐明星,还是我们身边所见到的二孩家庭,大多是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固然,孩子会产生吃醋、嫉妒、自控力差等负面情绪,却并不单独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同学、小伙伴们往往也会如此。“两个孩子睡前抢母亲”,关键在于家长正确引导,正如网络上千篇一律的“大孩不容二孩”故事的确有,但并非占大多数,往往是一些新媒体为了追求奇特性和点击率而片面放大。
至于出现“争姓”、“争养”问题,就更不靠谱。以往独生子女,父母为了传宗接代会出现姓氏争议,现在可以生两个孩子了,纾解矛盾的几率扩大了一倍,怎么也成了二孩之弊?在承担养育的负担和压力的问题上,很多夫妻在生育孩子前都会全盘考量,量力而行,不会贸然生育,相反,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即便是一个孩子或一串孩子,依然视孩子为累赘。由此可见,“育儿难、育两孩更难”是将新时代的生育难题,例如女性就业难、养育成本高过度集中于二孩身上,人为夸大二孩的冲突,有失偏颇。
心理学有个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比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生育难题自古便有,现代社会更是各式各样,在二孩问题上,将个别孩子、个别家庭的不正常反应甚至极端反应过度放大,或专门设立“二孩日”,难免对其他家庭和孩子产生不良暗示,久而久之形成重要的心理取向及舆论氛围,会影响二孩也会影响到大孩的健康成长。
必须看到,生育二孩,虽有养育成本、女性工作等压力,但也为社会发展增加新动力,既要重点关注,也要积极对待。保障女性就业权,增加对托幼、儿科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正视家庭教育、人格教育,预防和纠正少年儿童的心理、行为偏差,创造适宜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社会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方向,也是确保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
大孩也好,二孩也罢,都应该得到家庭关爱,社会呵护,而不应该区别对待。单独将“二孩”拎出来有失公平,不仅会扩大矛盾,引发冲突,也必然影响和谐。故而,那种以偏概全的“二孩日”不设也罢。(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