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期待和关注的央视猴年春晚吉祥物刚一发布,便引发部分网友热议。原创作者韩美林22日发声“撇清与3D版的关系”,更令此事“笑点之外充满看点”。(1月22日新华社)
正如有句名言所云,一千个观众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求“吉祥猴”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满意显然不现实。但是,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猴一直被广大民众赋予美好涵义,有着相当广泛的民意共识,猴年春晚吉祥物的诞生却引发“审美”与“审丑”的巨大争议,3D版更被大量网友毫不客气地评价“丑哭了”,显然就只是个审美趣味、欣赏水平或认知偏差的问题。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奥运会“福娃”创作者,韩美林受邀进行设计“吉祥猴”,先后尝试几十种造型才定版“康康”,其权威性和严谨态度固然毋庸置疑,有位网友说得好,“韩美林不会因为这个吉祥物就不是大师了,这个吉祥物也不会因为作者是韩美林就好看了。”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大师作品未必完全是精品,非精品即使出自大师之手也难获得广泛认同。
“吉祥猴”创作的善意动机和艺术功底或无须怀疑,但倘若事前能够将数十个创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或者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各方点子,或许不但韩美林大师的最佳创作可能被“打捞”出来,而且也未必不会有平凡草根人士更优秀、更受欢迎的精品脱颖而出。某种意义上说,“吉祥猴”遭遇惹争议、被吐槽,陷于不招待见的尴尬,或更多地缘于民意缺位、不够接地气。
艺术创作的多维性、欣赏视角的多元性和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固然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但越是如此越要破除精英迷信,根植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才更容易找到灵感,扎根于人民的艺术作品才更能够显现魅力。近阳春白雪远乡里巴人,沉醉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吉祥猴”多歧义少共鸣自然在所难免。(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