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临近,中国移动安徽亳州分公司开展“文明清明,手机传情”活动,通过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帮助人们使用手机献鲜花、怀故人、寄哀思,倡导环保祭扫的文明理念。图为工作人员帮助农民工设置“亲人纪念馆”。(4月3日 《中国信息产业网》)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先人,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优良传统却不能回避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外出扫墓时间集中,往往造成交通拥堵;铁路沿线村民祭祀扫墓活动频繁,极易发生因烧纸、焚香、燃放鞭炮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行人穿行铁路而导致的铁路交通事故;在雾霾盛极一时的当下,“满街尘灰烟火色”更让人有种厌恶呼吸的感觉。
更有甚者,毫无节操地利用祭祀者对亡者的尊重和敬仰,仿造一些纸制的现实生活中的时尚用品,并贴上了祭奠亲情与爱情的标签,大肆鼓吹其效果,最终让祭祀者稀里糊涂为这种无中生有的“奢侈”埋单,并担着上坟烧报纸——糊弄鬼之嫌。
在如此多的问题面前,文明祭祀显然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近几年的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欣喜的变化,一部分人不再熙熙攘攘地去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蜡烛,记下自己的感怀。还有一部分人不再夜幕下急着去路口焚烧纸线,而是井然有序地来到定点设置的祭祀鼎和焚烧桶前,寄托着自己的哀思。
不可否认,文明祭祀在有公信力媒体的助推下,已初见成效,但也许有些人会对网络祭祀的虚拟世界是否真诚心存疑虑。我们应看到网络祭祀不仅保留了传统祭祀的一些外在形式,更发展了祭祀亲人的内涵,用互联网方式记载先人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信息,其诚意不仅毋庸置疑,而且更体现出祭祀的本质——追思先人、教育后人。
心祭胜于形祭,只要你爱已亡人,思念已亡人,追忆已亡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祭奠他(她)。而且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鞠躬、献花还是栽树,甚至是网上、手机上祭祀都不会逊于烧纸,亡人在祭祀者心里,怀念也在祭祀者心里。
传统节日具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我们在祭奠先人的同时,还应带着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献身家国的先烈,激发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还可以去祭奠历史文化名人,重温悠久历史,感受优良传统文化。
缅怀先人固然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但踏青郊游,热爱大自然也是清明主题,将生命更替的含义融入丰富的节日内涵,很容易为广大青年人所接受。我们还可以在清明插柳习俗基础上,把植树纳入清明节的活动清单中,将清明升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节日。
通过文明祭祀,可以追思亲人的功德、才华和业绩,继承亲人未尽的遗愿,教育和鼓舞下一代继往开来。但愿今年清明节,不再目睹城市烟火缭绕的满目疮痍,不再呼吸漫天飞舞并夹杂着纸屑与迂腐味道的PM2.5。(乔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