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至,气清景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惟有清明。《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向来有着慎终追远的情结,正因如此,每年清明时分,缅怀先烈、祭祖思亲,演绎为肃穆深沉的民族传统。
对于家庭来说,清明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深厚来看,严延年的举动合情合理。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
对于国家来说,清明亦是缅怀先烈的重要日子。每年清明节前,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祭扫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2016年的清明节,“云南多地举行缅怀先烈公祭活动”、“石家庄市举行清明节公祭革命烈士大会”、“清明节杭州公祭消防英烈”、“辽宁观陵山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举行‘公祭抗日英烈活动’”……
清明缅怀先烈,是让笃实的信仰更坚定。
信仰是什么?有人说,信仰是一种“味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提及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做《信仰的味道》。一千多字的短文里,开篇重点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
……
信仰就是这么一种神奇的东西。就像恽代英说的,“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今日拥有近90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是一群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年人,因共同的信仰而集结在一起。“他们以青春之自我,组建青春之政党,开创青春之事业”。正因为信仰笃实,他们敢于牺牲、无惧险境,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现代化建设中,大道之行,勇往直前。
缅怀先烈,就是要记住信仰的味道。这份味道,足以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瘴气”;这份味道,足以唤醒民族核心价值的“味觉”。在先烈的“精气神”里,完成现代人的精神洗礼。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没有什么,比生命换来的幸福更有教育意义;更没有什么,比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更撼天动地。今天的“缅怀”,是激活民族精神的仪轨,是居安思危、饮水思源的承续。
缅怀先烈,要让青年人的信仰更坚定。“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靠信仰,肩负着民族独立与国家复兴的重任;而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团结在中国梦的旗帜下,依然靠信仰,奔走在逐梦筑梦的大道上。当然,缅怀先烈,更是要让坚定的信仰生成磅礴的力量。坚定信仰,就要实践信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信仰、宗旨、理想是紧密相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信仰的感召下,走什么路、迈什么步,就会心中有方,脚下有数。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日暖风熏,翠柏凝春。也许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终究会风化于时间的罅隙;但镌刻在国家与民族历史上的记忆,只会在我们的缅怀与祭奠中越发清晰。缅怀先烈,让信仰更坚定;而坚定的信仰,必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