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学习时报:纪录片《绝境求生》对国企改革的启示

发稿时间:2017-04-26 20:25:00 来源: 理论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4月15日,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的“国有企业改革暨纪录片《绝境求生》理论研讨会”在中央党校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与纪录片《绝境求生》”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与会者认为,中核钛白的破产重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4月23日22:00,中央电视台9频道播出了80分钟纪录片《绝境求生》,引发观众热议。4月24日出版的学习时报以整版的篇幅对与会领导、专家的发言进行的摘登之后,再次引发重大反响,理论网全文转发如下。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

  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发挥带动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有企业如何贯彻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这次研讨会,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企业家、党校的部分学员以及专家学者,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纪录片《绝境求生》畅谈体会,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总结经验、献计献策,很有意义。

  当前国有企业领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是造成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坚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灵活高效的市场经营机制,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都尤为重要。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模范执行各项改革决策,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绝境求生》是一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纪录片,记录了中核钛白从军转民之后,上市两年多困难重重,濒临退市。而后通过托管经营、破产重整以及并购重组,实现转型,从而摆脱了清算退市的厄运。《绝境求生》为依法治理“僵尸企业”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可操作的案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值得深入研究。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邵宁:

  破产重整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绝境求生》是一部很好的电视纪录片,它用电视镜头记录了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的真实过程。中核钛白是国有企业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类型:家属工厂。这种类型的国有企业比一般的国有企业还要复杂、更难搞好,因而存活下来的很少。一般讲,这种企业有两种处置办法:一是规范的办法是破产;二是不太规范的办法是变成壳公司。中核钛白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破产重整,而且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经济效果、社会效果都很好,值得记录下来,也值得总结。中核钛白的破产重整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代价,企业、职工、债权人几方面的损失都比较小。这个电视片揭示了三个关键因素:第一,对国有企业和职工的深厚感情。负责重整的同志本着对企业和职工负责的态度制定了既保企业也保职工的重整方案。第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懈努力。作为债转股后的大股东,信达公司踏破铁鞋,在全国寻找到最合适的重组方案后才获得成功。第三,民营企业家李建锋的个人素质。李建锋接手企业后,真投入、真解决问题,和职工一起克服困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使企业获得了新生。中核钛白重整成功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中核钛白的装备较好,有重组的价值;二是当时还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市场还有一定容量。因此,对“僵尸企业”的处置,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

  改革重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平等相待

  国有企业经历30多年改革,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了一批成功的范例。从外部环境来看,民营经济崛起是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企业改革重组中,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一定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对重组企业的股权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各方协商确定,国有企业既可控股,也可参股,不一定要求绝对控股、合并报表。实践证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混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优势,国有企业吸收民营经济进入,能够增强活力;民营经济借助国有经济平台,就能如虎添翼,更快成长。两者相结合,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正值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国有企业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亟待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最前沿,带领各个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国有企业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此外,还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组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实践证明,单一所有制经济具有一定脆弱性,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熊志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纪录片《绝境求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个片子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对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强的参照性。

  国有企业改革,改的是什么?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最初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但后来看,不完全如此。我们从资产重组、资产质量提高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下一步还要继续调整,过去的不合理的行业布局、空间布局、结构布局必须根本改变。

  另外,企业发展有没有一种氛围、一种机制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氛围和机制,片中也说到了,国有企业职工在国有企业里面是主人,现在要沦为打工者,有价值观念的变化。脱离体制的呵护就是要改变国有企业职工长期依赖国有企业这种状况。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顶层设计的问题。过去不注重顶层设计,的确有弊端,现在强调顶层设计,但是有了顶层设计的同时,还离不开基层的实践探索。二是规范和创新的问题。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必须规范,但是规范的同时还要鼓励创新。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这也是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体制机制的再造。要积极推动国有企业要素重组和体制机制的再造。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郭锋:

  改革重组要依法依规进行

  中核钛白重组案例,体现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发布的国有企业重组十大经典案例之一。它是运用市场化方式推动企业成长,使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都达到了最佳。同时这个案例还实现了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和职工利益三方利益的多赢。这个案例反映了国有机制和民营机制相结合。整个重组都依法依规来进行,体现了我们改革重组的依法性。通过这个案例也反映出人民法院从服务大局出发,充分利用司法手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处理“僵尸企业”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一直非常重视,我们出台的司法政策、司法解释,都注重依法处置市场主体有序退出,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利用司法来推动这种过剩产能的化解。特别是2016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多次讨论怎么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分产能的问题,而且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一是从2016年8月1日开始,凡是破产申请,先立案,立案之后再根据破产法进行刑事审查。二是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工作方案,要求在中级法院设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总监郑成新:

  以重整制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整制度立足于债务人的挽救,通过债权人、出资人、重组方、企业职工等利害关系方的积极互动实现债务人的再生,其中的关键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途径是产能过剩企业的各种资源在供给侧一端的重新配置。濒危企业通过重整中的债务减免和资源重置等,能完成再建,恢复盈利;债权人通过对濒危企业减免部分债务,能获得不低于破产清算的受偿;职工通过濒危企业的主体延续,能得到就业安置。最重要的是破产重整中的资源重置,恰能完成结构性改革任务。

  中核钛白地处国家核工业基地,是一家军转民企业,2007年登陆资本市场,但由于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核钛白2008年度、2009年度连续巨额亏损,面临退市甚至是破产清算的风险。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对其托管经营、破产重整和并购重组,实现了国有企业转型,摆脱了清算退市的厄运。中核钛白得以浴火重生,重新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根据公司披露的2016年年报,年度净利润高达8409.07万元;截至2017年3月31日,中核钛白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则达到1亿元。无疑,中核钛白重整案例不失为依法治理“僵尸企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积极尝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

  去“僵尸企业”的三重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去“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绝境求生》折射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案例,为下一步实现真正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解决之道。从这个片子来看,去“僵尸企业”至少有三个层面值得我们研究。第一,去“僵尸企业”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要让企业产品的价格越来越回归它本质的价值,真正给现有的某些企业或者优势企业带来合理的利润。通过调整阻碍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各种利益藩篱,破除体制壁垒,进而让生产力发展的通道更通畅,让生产力的效率更高。第二,去“僵尸企业”实际上是国有企业发展机制的再造。通过去“僵尸企业”,形成企业发展的一种外部约束和压力激励。压力实际上也是激励,企业也可借此实现微观治理机制的重新构建。没有微观机制的再造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治理。第三,去“僵尸企业”可以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非公经济的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

  国有企业改革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当前问题仍然有很多。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来推进市场化的进程,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担任主力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取得实效。第二,要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进民间资本、打破某些领域的垄断,这一点对中国下一步改革意义很大。第三,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加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怎么能够找对人、找到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人非常关键。另外,怎么能够在改革中保护好积极性,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协调好,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从纪录片《绝境求生》里能看出,国有企业改革肯定不是一种模式,是多种模式,有各种各样的求生之路、发展之路。多方面的探索,特别是注重基层、地方的实践探索,有相关的容错机制来鼓励创新非常重要。我们的市场经济既然加了“社会主义”,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就应该让更多人有积极性,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员工有积极性,让改革者也有积极性,让全社会都有积极性。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

  危困企业如何危中求机

  《绝境求生》对我们今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和化解过剩产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这个片子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专业的团队是处理不好“僵尸企业”、危困企业的。我们一定要注意甄别哪些是“僵尸企业”,哪些是危困企业,才能真正促使这样一批危困企业实现危中求机。第二,这一轮处理“僵尸企业”、危困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理性地强调市场化,也要更加讲究人性。中核钛白之所以能够绝境求生,很重要的是有一个有德行的企业家。中国下一步处置“僵尸企业”、危困企业,如果不能够重视企业家、重视这样一批有德行的企业家,是非常困难的。第三,下一轮改革最大的问题还是职工安置问题。要注重人性和理性相结合,更多关注困难职工的安置问题,这是我看到的危困企业、“僵尸企业”的处置当中最大的一个问题。用原来简单的安置职工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更好的方法让员工得到合理的安置,能够实现再就业,能够通过这一轮的去产能,进行一个比较好的结构的调整,让我国的经济能够真正有内在的生命力。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

  《绝境求生》还要做下去

  作为纪录片《绝境求生》的总策划,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策化这部纪录片的想法。

  中核钛白这个企业,老军工、军转民、债转股、上市、面临困难、按照新破产法的办法破产重整来解决,最后实现了凤凰涅槃,非常有典型性。我们组织团队做了两年时间,片子做完以后,这两年大概有几万人看过,包括一些政府领导、国有企业老总、国有企业职工、民企老总,一些经济学家和中介机构,各方面人物都曾体验式地观摩过,应该说大家对这个片子还是比较肯定的,认为一方面是记录当下就是记录历史,同时对正在推进的企业改革也有现实意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怎么处置呢?一种是行政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应该说真正的出路是市场方式,而这个案例恰恰是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的,当然过程当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经过了市场化的办法,结果就是真正走向市场了。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做的国内企业改革的第一部纪录片,我们正在做第二部、第三部,还会继续做下去。

  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会长王欣新:

  昭示《破产法》挽救企业的积极作用

  《绝境求生》生动描述了中核钛白公司通过适用《破产法》重整获得再生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三点启示。第一,有助于我们去充分全面地认识《破产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很多人对《破产法》的认识并不全面,认为它只是一个消极地让企业倒闭的法律,而对其挽救企业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绝境求生》以中核钛白重整的案例向我们昭示了《破产法》在挽救企业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人们认识到保障具有挽救价值和挽救希望的企业重生是《破产法》的一大重要宗旨。第二,《破产法》是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处置“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工具。中核钛白在重整之前已经是上市公司,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这个机制是在经历了破产重整的洗礼之后才真正建立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破产的压力,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就缺乏动力。第三,《破产法》的实施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绝境求生》在展示一个企业破产重整成功的同时,也涉及了企业破产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我们可以跳出案例去观社会、看全局。显然,如果没有完善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配套制度,《破产法》的顺利实施是不可能的。(理论网记者:程冠军 郭丽娟)

责任编辑:李晓伟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