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确定的检查标准,国办在今年二季度随机按比例共抽查政府网站746个,总体抽查合格率为85%。(7月26日,中国新闻网)
和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结果相比,第二季度的抽查结果显然有了明显进步,总体抽查合格率提升了3.5个百分点,,存在大量空白栏目的网站比例由8.9%下降至4%,首页面长期未更新的比例由9%下降至7.2%。诸多数据证明,各级政府部门对门户网站的重视和投入都有了较大提升。但一时的进步不代表一世的完美,在85% 的合格网站之外还存在着15%的不合格网站,而且有多少政府门户网站够得上科学、先进、便捷、高效的标准还是个未知之数。可见,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这条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这15%的不合格网站中,大多数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式的死不悔改。云南省“勐腊县保护所”网超过6年未更新。河南省“民权县司法局”网已申请关停超过半年尚未完成迁移及关停工作,仍“带病运行”。这类奇葩网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更透支了民众对政府官网的“期待度”。对这类网站,不但要进行严肃整顿,更应该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厉追责。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合格”以外那些更高的标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的理念也逐渐走上舞台。但是,要通过电子技术实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绝不可能仅仅靠信息更新率、内容正确率、咨询回复率等数字,而是要树立“科技为民、管理先行”的观念。充裕的资金好拿、先进的硬软件好买、技术好责任心强的管理维护人员好请,但一个政府网站好用不好用,集成了多少功能,能满足使用者多大的需求,能为其节约多少时间等“软指标”却显然没那么容易实现。
不能否认,我们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网络和网站的认识还停留在搭建平台,放几篇内容千篇一律的新闻稿件,应付一下上级检查上。如果这种落后的、敷衍的的心态和作风不转变,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形成“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引入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无疑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合格的85%或许重要,却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为了谁、做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来。要让政府官网摆脱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评价,改进作风、转变观念是前提。还要改变以往“唯上”的监督考核机制,将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意见和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纳入考核范畴。(任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