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决定,并写入党章。2008年5月,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对全国和地方各级党代会代表的权利与职责、开展工作的方式、履行职责的保障及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等作出规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地市区县的各级党委都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大力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出台了地方性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取得了很多成效,如增强了代表的主体意识、强化了党内监督、提高了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健全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但在制度日渐完备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的意识到,制度的出台并不等于措施的有效,更不等于可以直接产生效果。“经”有了,如何念好才是关键。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代表任期制工作也是如此,陆续出台的政策,不断健全的制度,都不过是为了有效激发党代表发挥职能作用的充分条件,而真正能否让条件产生实效,决定因素还在于党代表。特别是广大基层党代表,他们作为最直接联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线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直接收纳者和代言人,也是党和国家政策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职能活力和履职热情,深入而有效的发挥联系服务党员群众作用,将党员群众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的反馈给党组织,那之前的一切都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绣花枕头用不得。
目前,一些基层党代表在履职尽责时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面对“党代表任期制”这本“好经”时,出现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情况,造成了“不会念,念不好”的窘困局面,对上无法将群众的呼声高质量不打折扣的传递出来,让群众产生不满情绪;对下又无法将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及时的传播出去,让好政策引不起好反响,徒徒浪费了这本“好经”。而对于这种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氛围淡薄 。
“党代表”一词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说起党代表的职能,社会公众知晓程度往往并不高。这与当前党代表所面临的社会氛围有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群众自由活动空间日益拓展。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群众与党组织的距离和空间。对于党代表在群众中的角色塑造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同时,党代表的党内地位虚化,在群众中形成的只是开会期间“握握手、拍拍手、举举手、挥挥手”的固有形象短时期内无法改变,造成了一定的群众阻力。让党代表在履行联系服务党员群众职能时,也常常感到障碍重重。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党代表工作的宣传范围不广、力度不足,又加剧了群众对于党代表职能作用的陌生化程度,很多群众不熟悉党代表到底可以满足他们的何种诉求。进一步淡化了党代表发挥职能作用的社会氛围,十分不利于党代表主动开拓工作局面和创新工作方式。
第二、主观动力有限。
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党代表要想打好联系服务党员群众职责这块儿铁,自身首先要硬气,有底气。但目前看来,一些党代表在履职尽责时,往往出现动力不足、自身不硬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代表职责不明。很多基层党代表对于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和组织制度保障没有理解透彻,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看待问题时,条条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造成其对自身的工作定位模糊,任务不明,对工作所要达到的具体效果认识不清。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自身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工作方式不熟。作为任期制背景下的党代表,其在任期内都享有代表权利,而不只是在召开党代会期间才发挥作用,在闭会期间也须要发挥作用。特别是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更应成为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导向。然而,这项工作对于很多基层党代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很多代表还不能熟练的运用熟悉的工作方式开展这项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代表运用自身能力开展工作的动力。
三是投入精力有限。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是一项细致入微,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代表都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原职岗位上以原职身份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对于以代表身份开展的联系服务工作,没有投入或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联系服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甚至忽略了用党代表的身份和角色去联系服务党员群众。
第三、督促考核体系不全不严。
基层党代表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时,仅靠个体努力是不能达到基本制度目标的,还要依靠有效的督促考核体系。但就目前现有的督促考核体系而言,存在着体系不健全、落实不严格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具体实操性。存在着考核主体不明确,惩戒措施跟不上,考核内容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党代表不能把通过个体努力的良好联系效果转化为有效的推广模式,难以实现联系效用的最大化,无法体现党代表的特有职权特征和优势。对党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问题弄清了,就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激发基层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职能作用,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第一、强化教育机制。
通过加强对基层党代表的教育工作,可提高代表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进而提高代表反映广大党员群众利益诉求的内在动力。
对于党代表的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角色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方面。在角色教育中,应侧重两点:一是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基层党代表的角色意识须要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形成。没有理论上的认识,就没有实践上的行动。让基层党代表熟悉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规章制度和党的建设等理论,是成为其理解代表角色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实践中学习。基层党代表增强自身代表意识和理解代表角色,要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和实现。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才能真正深入的体悟到群众的真实需要,增强对代表角色的理解与认同。
关于技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党代表提高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要求负责联络党代表的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的党代表技能教育体系,如举办代表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和项目参观等方式,结合社会信息化媒介平台,提升基层党代表的工作沟通技巧、问题发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必要的技能素质。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 。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对基层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并对党代表形成一定的制度性约束,激励其更有效的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
(1)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对于党代表的监督,不仅需要体制内的监督,还需要引入多元化的社会监督。负责联络党代表的相关机构应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群众公开党代表的身份和联系方式,将党代表置于社会公众和媒介监督之下,让党代表在社会目光下开展联系服务工作,并对其形成一定的外在压力,促进代表们更积极主动的关注群众利益诉求。
(2)建立成效评估机制。对于党代表联系服务工作的成效,应形成全面而详细、清晰可量化的评估机制。依据评估结果,联络党代表的相关机构可对党代表实施一定的奖励或惩戒手段,如每年组织党员评代表,对表现突出的党代表进行表彰和宣传;对表现较差的党代表,在一在范围内进行通报等。激发党代表的内在动力,提高其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积极性。必要时,还可将评估结果定期向社会公众及大众媒体进行发布。
(3)建立成效宣传机制。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成效,一方面是对党代表工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党代表表达、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价值肯定。通过建立广泛的宣传渠道,将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典型案例,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媒介平台,向社会广泛宣传,或经常性地对一定范围的群众进行深入宣传。让更广泛范的群众或特定领域的群众,充分了解党代表的职能和价值,增加对党代表的信任和认同。进一步激励党代表投入到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实践中去。
但在进行成效宣传时,需要特别注意宣传风格的选择与运用,既要体现组织的严肃性,也要适当的结合当前社会文化的流行趋势,避免生硬说教。最大限度的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发自内心的接受与认可。
第三、创新专业特长服务机制
基层党代表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拥有不同的工作背景、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和特性特质。可以从代表自身特长、特性出发,与联系服务方式相结合,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产生事倍功半的积极效果。
(1)以工作岗位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基层党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数都处在各类工作岗位上,并且在岗位上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代表可以结合自身的岗位工作内容探索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方式。这不仅便于代表在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开展联系服务工作,又能迅速的与群众建立联系渠道,有效的保障工作服务质量。
(2)以业余爱好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广大基层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主要场所在居民社区。代表可主动依托社区中的公益组织、志愿者协会和群众团体,以业余爱好为纽带开展联系服务工作,在达到工作实效的同时,又与党员群众打成一片,增进了情感,深入了群众。
(3)以个人特质、特性联系服务党员群众。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是基层党代表群体的重要工作职能与目标,但在这个目标之下,每一名代表作为个体,又有着不同的个人特质和特性。因此,在开展联系服务工作时,还应从代表自身特质和特性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展开工作。
如有些党代表在基层工作时间久,群众经验充足,具有丰富的沟通交流技巧,懂得如何与广大党员群打交道,在工作中形成了亲近群众、关心群众的人格魅力。因此,具有这一优势的党代表,可充分发挥其亲近群众的特质、丰富联系服务的方式,促进联系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再如,有些党代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可将身边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的党代表联系起来一同开展工作,或将社区内的群众有序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意见反馈模式,提高联系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基层党代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特性、特质,但只要是能与联系服务工作职能相一致,都应给与鼓励,使其产生积极作用。
好的机制还要有好的保障做支撑。创新党代表专业特长的服务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也不例外,为了确保此项机制形成有机整体,产生链条作用。必须要求党代表联络机构做好“三要”工作。
首先,要激活基层党代表发挥专业特长的内在动力。党代表联络机构要充分尊重基层党代表专业特长的多样性,承认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此基础上,党代表联络机构要积极推动代表专业特长与联系群众的方式相结合的制度建设,把党代表的个体差异性和优势性转化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制度性成果。认同和褒扬党代表的主动性,使其成为有效的激励因素。
其次,要加强基层党代表发挥专业特长的组织管理。基层党代表的专业特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零散的优势不能够形成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党代表联络机构对党代表的专业特长进行准确地统计、动态地整合与项目式地管理。一是收集党代表专业特长信息。党代表联络机构要建立党代表专业特长的收集机制,收集、整合党代表的职业身份、擅长技能、个人特长等,建立详细的党代表特长信息库;二是整合党代表专业特长。党代表联络机构要依据专业特长相似性,整合专业特长信息,创新组织党代表的方式,实现党代表专业特长的有机融合与互补结合;三是管理党代表专业特长。针对党代表专业特长不突出的情况,党代表联络机构可以对党代表做出导向性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党代表利用专业特长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实际能力。
最后,要提供基层党代表发挥专业特长的服务保障。鉴于基层党代表精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在发挥基层党代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持续性不强、力量不足等问题。如果要更好地发挥党代表专业特长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那么就需党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党代表联络机构可以结合党代表的专业特长,安排统一的服务活动,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例如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后勤人员等。值得注意的是,为党代表提供的服务保障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陷入形式、落入空套。
总之,发挥基层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职能作用,是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的关键,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工作还是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性工作。需要各级党委、联络机构、社会公众以及党代表群体一起努力,落实制度、启迪智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运行体系。才能真正的做当让制度落实,好事办好!(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