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某著名媒体人撰写的《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一文在自媒体刷屏;陆续有几个同事跟其提转岗,理由都是北京生活压力太大了,希望回家乡发展。这让其“心里很难过”。
作为世界性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力资源的横向流动,再正常不过。不过,《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有一段描写,触疼了读者的心尖——那位要离开北京的同事,家当是或丢或卖,却唯独把十年前和他一起“北漂”的毛巾被装进了行囊,“它更像一个老朋友,要和它一起回去。”这样的离别独白,让人唏嘘,也让人潸然。
抒情和遣怀,并非是《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的主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还是映射出北京之大和个体之小。这座超大型城市让“北漂”,尤其是年轻人倍感压力,加之作者的业界影响力和传播力,此文也引发了很多心有戚戚然的回音。至此,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逃离北京”又一次成了舆情热词。
逃离,意味着妥协,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丢盔弃甲,不过,这个词汇,并没有出现在《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一文中。它能强势地“喧宾夺主”,应该是人们对于北京生活压力的感同身受。不过,需要厘清的是,《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文中那位离开北京的“同事”,算得上是体面的离开——“还好公司够大,在他们家乡都有业务分支”,这也就意味着离开北京,最多算是平级调动。至于他的发展空间、股票期权、业务人脉……人生的多个光环,一个都没少,全部打包带走。
但,对于那些有志留在北京,并打拼人生的青年而言,如果你也随着“逃离北京”的感叹摇摆心境,并打算离开,那就真的是“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至少,那位故事主角把北京房子卖掉,这足以在家乡置换到能临江揽月的套房,孩子的教育金和自己的养老金也一步到位,从此断了后顾之忧。以上所述,正是他在北京打拼十年的成绩单。聪明的你,也应该看出了这里面的“同归殊途”——还是那句老话,虽然压力大,但北京对于青年的发展机会和财富积累,是成正比的。
当然,用不动产式的比较方式,的确很粗线条,有的时候也没可比性。但间歇性泛起的“逃离北京”乃至于“逃离北上广”的风,不正是在物质压力横亘之下的“逃跑计划”吗?因此,如果是用“那些上了清华北大的都买不起学区房”的物质维度做参考物的话,那就简单多了——回老家之后,你依然会为下一代的学区房焦头烂额。这就是生活,谁也不能免俗。
当然,去哪个城市发展,这是个人自由。不过,你可以选择离开,却最好不要选择“逃离”。两者之间,一字之差,语境却天壤之别。前者是正常的资源配置,后者,却是负面情绪使然。而对于青年而言,这个“逃”字,真的可能让你输了一辈子。
那连“逃”的权利都没有吗?这也不是。北京不一定是你人生的终点城市,风景自然在路上。不论在哪里选择“漂”,都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对未来规划。但这些关乎人生的大事情,如果草率是因为一篇10万+的文章,就轻易地让你对这个城市用脚投票的话,那你还真是要增加些修行与定力。
“逃离北上广”“逃离东三省”……太多听到的逃离,听得出是有对大环境的无奈。诚然,大城市病、经济下行压力、社会转型期等客观原因,会让青年产生更多的惆怅。但也要看到,治理者正在积极改善,努力作为,争取让大城市更加包容和友好,而这些,很大部分是需要青年来完成。这时,你如果选择了“逃离”,岂不是旁落了和这座城市一起变好的机会?(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