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标签化“80后”背后的误读与失范

发稿时间:2010-08-16 07:5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何瑫

  我出生于1987年,按照现在再通常不过的说法,我是一个标准的“80后”。不过,我却一直对“80后”这样的称谓不太认同。每当见到媒体上谈论“80后”如何如何,无论评价是褒是贬,我总是本能地持有几分警惕。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的目光逐渐转移到了更加年轻的“90后”身上,我的许多同龄人也纷纷加入谈论“90后”的队伍当中,体验从被他人点评到点评他人的快感。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也从来不愿参与。

  也许有人会本能地认为,身为“80后”质疑人们对“80后”的评价,是不承认自身的缺点,是听不进老一代人的忠告。但事实上,我并不否认我和我的同龄人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对于切中要害的指点与告诫,我们也完全可以虚心接受。我所质疑的,并不是人们对“80后”的具体评价,而是评价的方式和逻辑,说得再明白一点,是类似于“80后”的标签化手法,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误读与遮蔽。

  这种标签化的手法,将十年间出生的人们全部归为一类,贴上一个统一的标签,“80后”。在这样一个“大标签”下,人们又一次次地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贴上许多色彩各异的“小标签”。每一个标签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每一个标签又都难免偏颇和片面,难以勾廓出这一代人的真正面貌。这并非人们的眼光不够精准,而是“标签化”评价方式的必然结果——构成“80后”的,并非若干清晰明确的概念,而是一个又一个性格各异、蕴涵丰富的个体。试图以全称化的语词来对众多个体进行整体性的描述与评价,其结果难免以失真告终,走进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死局。

 

如厕超时罚款,劳动者尊严何处安放?

潜伏的“高尔夫腐败”怎能“一退了之”

“影响形象”是块忽悠纳税人的“挡箭牌”

医院亏损,“补砖头”还是“补人头”

土地拍卖会的槌长了眼睛?自拍“意中人”

莫让“空城计”掏空民众的幸福感

GDP世界第二还需清醒认识

新增140个本科专业听起来像宇宙牌香烟

法官上访是新版的“秋菊打官司”

韩寒“修改学历”,别有一番意味

赵小亭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80后精神

教师的天平上“福利与激情”不能倾斜

重罚之下绿豆为何不“降火”?

实名曝光嫖娼卖淫人员为何引争议 

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应被“霸王”掉

 

责任编辑:杨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