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
网帖曝光称,来自黑龙江大庆市的官员子弟韩公子和张公子,在本科三年多门功课不及格,“用脚指头也想得出来这样的人根本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情况下,竟然顺利登上了保研的榜单。原因在于两位公子的父亲分别是黑龙江某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和另一市的实权局长,北大某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则来自该地级市。而北大经院本科生教务部称,他们被保研,绝对符合规定(10月21日《广州日报》)。
普通百姓一直对招生公平充满期待,对“比爹”的潜规则早有微词。研究生保送制度,是选拔优秀学生的一项制度设计。保研公平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去的问题。虽说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素质优秀,但是,全班成绩倒数第一、第二的学生,竟然被顺利保送读研,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反差如此之大,显然难言公平。
对此,北大经院本科生教务部回应称,他们被保研绝对符合规定。但是面对“两人是否有功课不及格”的质疑,该部门又以学生个人隐私为名拒绝回答。“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北大经院对于公众迫切期待了解的相关信息闪烁其辞,拒绝回应。显然难以自证清白,消除公众心目中的疑问。
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为何能离奇保研?报道给出了答案:两位公子的父亲分别是某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和另一市的实权局长,北大某副书记则来自该地级市。原来如此!离奇保研背后闪动着权力的魅影,研究生保送制度如此变味变调。让人无法释怀。
大学保研制度竟然成为权力的盛宴。权力保研对教育公信与广大考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在我看来,成绩倒数第一的官员子弟顺利保研,实际上是对百姓子女平等升学权利的践踏,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侵吞,这不仅影响到普罗大众的朴素感情,更是突破了社会公平底线。
本该考查学生素质、能力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结果被成绩倒数第一、第二的官员子弟霸占,这恐怕用“权力通吃”来解释比较合适。《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官员子弟离奇保研,正是对这种“损所不足而奉所有余”的“马太效应”的注解。
官员子女享有超保研特权,破坏了社会公平,伤害了招考公信力。公众自然有理由提出质疑,校方也有义务回应质疑、作出纠正。不能以“符合规定”的模糊回应蒙混过关。对此,一方面北大经济学院应该回应质疑,详细公开研究生保送细节。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与评判。两位公子的官员父亲与涉事副书记也应主动自证清白,给公众舆论一个交代。
同时,如何完善保研制度,遏制保研特权的问题值得探讨。招生腐败,“分数不够钱来凑”的教训太多。我们在肯定保研制度积极意义的同时,相关部门对遏制保研制度变形走样的问题,应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对保研制度,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把握的评价标准,让保研程序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十分必要。避免因评价标准模糊、程序不透明,滋生腐败隐患,造成教育不公。这既是对手握保研考核大权者的严峻考验,也是对相关保研制度设计公平合理性的检验。
面对保研特权,不能下不为例,不能姑息迁就。创新制度设计,给脱缰的权力套上笼头,痛下决心砸破招考暗箱,十分必要。对此,高校要把保研详细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在“潜规则”根深蒂固,一时半会难以彻底打破的情况下,给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十分重要。只有多管齐下,制度具有执行力,包括保研在内的招生制度才能逐步回归公正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