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习近平要求坚持发展,你做到了吗?

发稿时间:2016-05-18 15:4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深究历史,远观世界,纵有许多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仍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唤醒中国人的意识,引导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无论是党的事业,还是党的理论;无论是中国的发展,还是国家的稳定,中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不,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深刻阐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赶紧随学习大军来开开眼。

  一曰科学理论。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这是一切的出发点,代表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和研究问题的根本方法。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不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了,当代中国不需要这样的东西,因为有害,会误党误国误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只有与中国文化、当今时代、百姓接受相契合,才有生命力。科学理论教条化、僵尸化,不鲜活、不近社情民意,就会失去吸引力。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说过:“意志支配事物。”战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线工作者从事意识形态工作,解决人的思想上的事,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啊!有责任把导向搞清楚,把问题搞明白,把人心搞顺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当今中国的成就得益于这一理论的引领,而指导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大军熟悉的、在这次座谈会上发言的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他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通俗易懂,大众化,把党史讲活了,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到位了。所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研究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是方向、是大德、是水平。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而达到这个境界,正是党和人民所要求的,也是作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作者应努力的目标。靠哗众取宠、靠一时鼓噪,都不持久、靠不住。人心向背,自有公论。前不久文学大师陈忠实辞世了,引发各界悼念。因为他做了大师该做的事!人民心中有数。

  二曰历久弥新。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只有入耳入脑入心,方能内化为认识,外化为行动。习近平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的是是否真的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懂得了它的好处,就真信了它。但不懂的人还是相当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所以习近平点出了要害:“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北宋思想家张载在讲论学问的目的时说过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天地本来“无心”,人有心才能认识天地,人对于天地的认识也可以说即是天地的心,正确地理解天地便是为天地立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为人民来掌握人民自己的命运,同时为将来的人类开辟太平的道路。可见学问的目的主要在于围绕人民做文章。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想有所作为,其圈出来的重点还应是“人民”。如若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只会像是沙漠中没有清水浇灌的大树,逐渐失去活力,失去色彩,失去生命。脱离人民,那是自娱自乐;对人民无情,你就没市场;误导人民,人民清醒了,你就完了。不为民、不为国,不实践、不实际,不信不懂马克思主义,不知党情国情民情,你就不称职了,人民不欢迎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道路上的前锋战士,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应时刻谨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哲学社会工作者要胸怀做学问是为了人民的理想。马克思也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又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把个人的追求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寓自己的梦想于“家国天下”的情怀中,把个人有限价值和国家民族统一结合起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有利于人民的成果,那么这有限的价值才会具有无限的意义。这就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了。有魅力的事物总是经得起揣摩,“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历久弥新”,每一次探索都能发现它的另一面,它是发展着的开放着的科学,它没有宣布自己是终极真理,而是认识真理的武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本意。它随时代发展,越发的“光彩动人”,它“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将“真理”牢牢绑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因为它不封闭、不封顶,它藏在人民心中,又为人民服务,它不断实践,又在不断发展。这样的循环,才会开辟理论的新境界。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早已证明: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一切文明运动的先导。中国更如是。在这激昂变幻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人民、聚拢人民、服务人民,中国哲学社会主义科学才能在这样的洪流波涛中,乘风破浪,唤发能量,让国家永葆活力,民族繁荣富强!(学习大军)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