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中国,春风拂神州,大地绽初绿,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场“春天的盛会”,既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蓝图在这里擘画,信心在这里传递,不论回首与展望,还是总结与前瞻,“两会”时刻都是观察中国发展律动的重要窗口。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经济在“顶风破浪”中稳中有进,改革在向深拓远中旋律高昂,民生在纾困解难中殷实厚重,科技在自立自强中日新月异,文化在传承创新中闪耀新辉……惊涛骇浪见巨轮挺进,洪波涌起彰时代力量。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关键节点上的这场盛会意义特殊、影响深远。
数字里的活力中国,展现动能满满。洞察时与势,统筹稳与进,如何让中国经济在“顶风破浪”中持续行稳致远,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鲜明答案。报告亮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一系列清晰数字、一揽子“硬核”指标,突出了在“稳速度”的基础上“提质量”、在“强供给”的基础上“扩内需”的鲜明导向。稳预期才能强信心,扩内需才能增动力。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报告重点强调2025年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扩内需是长期战略之举,既符合大国经济内需主导的普遍规律,也是积极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途径。扩内需、强利好,就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在释放内需潜力中拓展消费规模,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用有效内需来推动中国经济“稳”的势头更可延续、“进”的动力更有保障。
报告里的民生指标,展开幸福图卷。发展,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里,更浸润在具象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件件牵民生、事事连民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教育改革方面,报告鲜明提出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引发社会热议和舆论关注。从现实角度看,这项举措积极回应了当下社会关切和民生需求,有利于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从宏观政策看,这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将更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在医疗和社保方面,相关补助标准进一步提升,发放育儿补贴体现了国家对生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将推出真金白银的“减负”举措。触摸民生温度,彰显政策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所罗列的一项项民生指标,既是实实在在的庄严承诺,也是殷殷切切的关心关怀,“惠民清单”更加清晰,“幸福账单”也必将更加厚实。
澎湃着的创新律动,加速科技赋能。2025年年初,DeepSeek国产大模型惊艳世界、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哪吒2》连破票房纪录……开年伊始的诸多亮点,展示了中国科技厚积薄发、硬核跃升的不凡实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技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到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再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制造装备,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科技“含金量”更实更足、创新“信号源”更强更显。向“新”而行,以“新”图强,当始终笃定科技创新制胜未来的发展自信,持续引领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上新”、未来产业“立新”;当培养造就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引导他们面向世界前沿、审视科技大势、洞察变革端倪,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科技创新“万里路”,让勇于创新的民族禀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一年春作始,奋斗正当时。发展之路从不平坦,改革创新亦如登山。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承载着新的使命任务,激荡着更多信心和力量。14亿多中国人民从春天出发,星光洒满征途,不畏艰难险阻,正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韩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