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要有“小学生研究苏轼”的教育自信

发稿时间:2017-10-13 11: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发布在“清华附小2012级4班”微信公众号上,很快,该文在朋友圈刷屏。据该文的共同发布者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副班主任、数学易老师介绍,截至10月10日晚,该文的阅读数已经在90万以上。(10月12日 澎湃新闻)

  对于高等学府的大学生来说,“课题研究”再平常不过,然而小学生也搞“课题研究”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清华附小的一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文章展示的5份小学生的研究报告,让舆论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家长究竟帮了多少忙?这是网友质疑的关键所在。从展示的内容看,这几份“课题研究”不仅需要分析和撰写文章的能力,还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电脑操作能力。而在大多数人看来,小学生很难达到这种能力,而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孩子们的“课题研究”家长必定“参与”不少。

  网友的质疑,可以理解为是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羡慕嫉妒,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教育存在的不自信现象。而这种“不自信”至少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时间不够。当下我国的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状况,为了升学率,家长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无论是校园里的题海战术也好,还是校外的各种培训班也罢,只要是能够挤出的时间都会用在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上。其二,动力不足。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个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升学率”,“课题研究”虽然有助于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能力的锻炼并不能直接帮助学校提升升学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相信,会有学校有动力去培养孩子除考试之外的其他能力。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看到最后呈现的结果,没有看到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当然有理由去质疑。然而,围观小学生“研究苏轼”这件事,难道真的只有质疑?我们常常在抱怨我们的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然而,当有人开始试着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去“鼓与呼”,反而是去质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不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尚且需要导师和教授的引导,更何况是知识范围本身就不太广的小学生了。所以,小学生作一个大文豪的“课题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帮助。至于家长或者老师到底帮了多少忙,也没有过多需要指责的,因为,即使他们参与“过多”又如何呢?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我们应当有这个教育自信。(易成利)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