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汶川地震九周年祭:因为忘不了,所以更珍惜

发稿时间:2017-05-12 11: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08年,14时28分04秒,一个无法被忘记的时间;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九年时间过去了,汶川地震废墟上已建成一排排崭新坚固的楼房,曾经的地震遗迹也已渐渐被青草树木覆盖。“那年我大你两岁,今年我大你十一岁。”网友们关于那一年的记忆,为什么看着看着就看哭了……山川抚平伤痕,记忆却深入骨髓。汶川地震九周年祭,我们体验了生命的脆弱,更有着不能忘却的伤痛和感动。今天,让我们再次为逝者静默,为勇者致敬。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猝然而至的巨大灾难,考验了国家的实力,也展示了中国的形象,也见证了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迸发出的巨大力量。灾难面前谁的脚步最坚定?是那些在灾难中永不停下步履的人们,是那些懂得“多难兴邦”的道理的人们,更是那些永不低下倔强的头颅民族脊梁。

  公民人格与公民教育的根本指向,不仅仅在于公民意识与公民身份的认同,更在于积极的实践,在于果敢的行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无数公民个人自觉的投入,这让我们救灾的行动变得有序而且高效。在灾难面前,许多人一改平时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公民的热情蓬勃而生,责任意识空前高涨,灾难本身成了最重要的公民教育课堂。不仅如此,当我们仔细审视灾难发生的诸多细节,就会发现,尽管自然灾害难以避免,我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为的伤害,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提示我们,真正的公民实践,其实应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应转化成我们对待个人职业责任的敬重。

  抗震救灾让全国百姓共同感受到了这场巨大的悲剧,每时每刻与灾区人民感同身受。灾难所能给予人类的教育,不仅在于技术上为人类提供应对灾难的应变能力,增加生存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不常见的方式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沉重,同时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暗示我们要善待生命。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灾难是危机也是契机,灾难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是财富。它在考验我们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自然灾害不可能不发生,但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灾前预警判断能力,取决于我们救灾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样也取决于我们灾后总结反思和研究完善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的是如何使饱受创伤的人能够尽快得到救助,如何确保灾区群众的“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病医、有学上”,以及如何在灾害发生后做好灾区的恢复和重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自然灾害灾害资金补偿机制,建立多渠道的灾害救助资金模式,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补,提高灾区的恢复和重建能力,增强灾区的发展和造血功能,从而使灾区尽快脱离灾难的阴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场灾难的不期而至,教会了我们太多的东西:坚韧顽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互助友爱……同样,也就是在对这样一串词汇的践行中,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成就了人生的高度。在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际,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刻,为遇难的人们祈祷,让精神的力量永远砥砺筑梦的征程。(郭立场)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