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孩子已经长大 家长心态不能还在襁褓

发稿时间:2017-03-15 09: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3日上午,杭州细雨霏霏,副校长吴海燕在东园小学树园校区观察到——90%进校门的家长都是一手搀着娃,一手撑着伞,身上挂着沉重的书包。到了教学楼后,几个孩子坐在凳子上跷着腿聊天,前面是爸爸妈妈,甚至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或蹲或跪,替娃换好鞋子,再目送孩子走进教室。这让她很难受,沉思过后,她给全校600多位家长陆续发了3条短信,“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从明天开始,树园校区下雨天将不允许家长进校园接送孩子。”从微信、短信发出后,收获的是从未有过的寂静(据3月14日《钱江晚报》)。

  这几乎是一个早已被习惯的见怪不怪现象,晴天接送孩子孩子上学,一个个“小公主”“小皇帝”吃着小零食蹦蹦跳跳在前面走,家长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后边紧赶慢赶,时不时还要嘱咐孩子“小心、别摔着”。下雨天则更如吴副校长所看到的那样,家长更像一个个保姆,生怕出现服侍不周会受到“大小姐”“小少爷”们的呵斥和抱怨。其实这还只是家长接送孩子时的表现,从早晨孩子起床到出门上学这一段时间,家长更是像在“打仗”,一边要赶时间上班,为了让孩子吃好,一边还要提前给孩子准备早餐。在“千呼万唤”把孩子喊起床之后,还要为孩子找衣服鞋袜,不少孩子在家里早已养成脱衣服乱扔,早晨起床喊爸妈满屋子找衣服穿的习惯。好不容易把“小祖宗”送进校门甚至下雨天送进教室,这才能长长松口气,转而去忙自己一天的工作。

  实际上,家长又何尝不明白自己对孩子这种不成熟的“襁褓心态”,不仅是一种溺爱,更会娇惯出孩子的惰性和难以长大,但无论独生子女还是两个孩子的家庭,数量上“稀缺”和生活养育成本的高企,迫使很多家长在心理上存在极度的不安全感,非常担心由于自己的“闪失”而让孩子出现意外,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压力,家长恨不能将孩子的所有事物一概包揽。这也正应验了坊间那句最俗不可耐的古语,是“由不得不如此”。而吴副校长所发出的短信,之所以在家长群里一片“寂静”,朋友圈里收获众多“点赞”,原因就在于都知道对孩子这样溺爱不好,却因为切身感受不一样,给出的态度也就不同,这也恰恰应验的那句话“火不烧谁皮谁不知道痛”,如果吴副校长朋友圈里有孩子的家长在,恐怕同样会保持“寂静”。

  平心而论,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确实还不算“已经长大”,但确实应当也有能力做到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曾有媒体报道过日本小学家长接送孩子的状况,尽管在日本,接送孩子上学也是很多家长的“必修课”,但家长却只局限于“护送”,无论上学还是放学,孩子的书包及所有用品都由孩子亲力亲为,家长极少为之代劳,即便是刮风下雨提鞋撑伞也不例外。尤其是让中国媒体记者感到“于心不忍”的是,居然还看到有幼小的孩子背着“巨大”的书包,手里拎着方便袋在前面走,父亲骑着单车悠哉悠哉跟在后面行的画面,这在早已习惯做保姆式的中国家长眼里,未免有些过于“残酷”。然从培养孩子坚毅性格和独立意识的角度,这样的“残酷”确实既可以理解也很有必要。七八九岁的孩子,虽不算“长大”,但连最基本的换鞋背书包都不愿或不肯做,依然需要家长代劳还乐于享受其中,将来且不说难以自立,是否懂得感恩都值得打下个大大问号。

  显然,不是孩子的很多事情自己不会做、不愿做,而是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做,“不忍心”让孩子去做,孩子“已经长大”,可家长对孩子的心态依然还在襁褓之中。面对家长的这一普遍心态,急于求成反而不得要领。改变还需要“文火慢炖”,笔者孩子所在的小学无论晴天还是下雨,家长接送孩子都只局限于校门口,尤其是放学之后,所有班级学生都必须整队有序离开教室,“逼迫”小学生不得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鉴于很多孩子在家里吃饭挑食和一边吃饭一边说话看电视的不良习惯,学校在这一学期尝试在校内统一午餐,有校食堂将饭菜配送到班级,让小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用午餐,为了便于家长监督,每个班级的学生家长轮流到教室负责孩子的午餐服务和管理,半个多月来,孩子不但每天回来都夸赞食堂的饭菜“好好吃”,自己用的小台布、小餐巾也主动自己洗,这让不少家长都突然之间感到孩子“长大了”。

  这就可以看出,要让孩子“长大”,家长的心态首先就应当走出“襁褓”,只有当家长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才能“狠下心”让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也只有学校、老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教育,尤其是学校,既然认识到“孩子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个“独立做事”的空间和氛围,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信,不要一味的责怪家长溺爱,实际上,家长溺爱孩子,学校又何尝不溺爱学生?现在,还有那个学校允许小学生在操场上自由锻炼、玩耍呢?(朱永华)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