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聚焦“24条”,从源头预防家庭债务纠纷

发稿时间:2017-03-04 15: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前不久,最高法出台了“24条”的补充规定,再度引发社会舆论对夫妻共同债务的热切关注。这一规定,强调虚假债务、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让那些莫名“被负债”的受害者摆脱债务追击。但无论是‘24条’,还是新出的补充规定,都是对事后堵漏的规定,因而也被业界称为“补丁规定”。那么,完善“24条”有没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从源头上预防家庭债务纠纷呢?答案是肯定的。

  从去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被负债600多万,引爆社会舆论对“24条”司法解释的争议,到后来全国各地曝出多起巨额被负债的极端案例,“24条”风波一直没有平息。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修改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政协委员施杰的提案建议,从源头预防类似纠纷的发生,应立“先说断后不乱”的法律规定。

  “24条”本身和其补充规定,重点关切的是债务产生的时间,限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离婚以后,未举债方可能承担举债方欠下的债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法院进行审理时,未举债方举证困难,以至于百口莫辩。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即便婚姻中举债方所欠债务是虚构债务或非法债务,另一方也容易因证据不足而陷入债务危机。亦即是说,补充规定见效的前提是,法院充分调查,未举债方手握证据,否则也可能会失灵。

  从法律精神而言,债务产生的目的及用途,在一定程度上,远比债务产生的时间更为重要。政协委员施杰提议“先说断后不乱”的法律规定,就是说在大额债务产生之前,夫妻双方都必须知悉,债务合同需要双方共同签字。从源头上立规矩,如此即便发生债务危机,也就不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也就是说,夫妻共同举债,须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之上。仅从时间节点上,这一提法就比补充规定更进一步。

  这一提法又为“24条”探出了趋于完善的讨论空间,但很显然,仍有一些疑虑值得我们深究。所谓的“大额债务”的标准该怎样设定,提及的“夫妻互为代理人”是否具有实践基础,以及如何防止举债方向数家贷款公司借低于大额标准的债务,这些问题都不得不纳入考虑的范畴。

  从另一个现实层面而言,如今贷款门槛越来越低,各种贷款乱象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在讨论如何健全“24条”的同时,也应当对借贷本身发出质疑。一张身份证,五分钟即可成功贷款,贷款门槛越低,婚姻中未举债方无形之中面临莫名债务的风险其实也就越大。不妨适当提高借款条件,只有夫妻最大限度达成共识的债务活动,才能有效避免各种欠债难题。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院看重的往往是证据,如果夫妻未举债方没有参与债务活动,也拿不出实实在在的可行证据,“冤假错判”的风险则很难彻底规避。

  新出台的补充规定和“先说断后不乱”的提议相继引发舆论热议,都说明完善“24条”已越来越受到法律界和公众的关注。对待可能发生的家庭债务纠纷,既要有事前预防的心理,也要有事后补救的准备。(磊磊)

责任编辑:武亚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