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疯狂的打赏”背后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诉求

发稿时间:2017-02-20 10:0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家住上海松江区的孙女士发现自己银行卡上25万元血汗钱“不翼而飞”。再三追问,13岁女儿小卞承认自己偷用家长手机,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每次汇款成功后,小卞都会将短信删除。小卞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每人每月收入不到5000元。(2月19日 央视新闻)

  在网络直播建构的虚拟世界里,一些孩子为了博取主播一笑一掷千金;在现实世界里,不少家庭都谈不上富足。孩子们打赏的赏金,往往是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先有了“痴迷的粉丝”才会有“疯狂的打赏”,这些孩子对网络主播为何“爱得如此深沉”?

  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如今我们身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移情到个人的兴趣与私生活中;个人的兴趣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疯狂追星就是其中的一种。信仰的片断化和细小化本身不存在对与错,但如果任其“野蛮生长”,“疯狂的打赏”就在所难免。

  作为一种回报和激励机制,“打赏”并没有原罪。只不过,未成年人在经济上尚未“断奶”,在心理上也尚未成熟;缺乏“财商”的他们,通过“打赏网络主播”刷到了“存在感”、找到了一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建构了一个“有钱人”的身份归属和社会认同,满足了这些孩子部分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诉求。

  “疯狂的打赏”,有不少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没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陪伴孩子,让孩子的精神诉求处于一种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境地。网络直播的出现,为这些未成年人找到了一个与自我和解、与他人交流、同社会融入的渠道;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这些孩子不惜通过炫耀性消费、透支性消费来表达对网络主播的喜爱。

  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竞赛场,不同的粉丝之间也会进行明里暗里的比拼与较量;为了赢得主播的欢心与青睐,为了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不一样的自己”,这些孩子拿起父母的“钱袋子”进行了“疯狂的打赏”。“打赏网络主播”层出不穷,显然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未成年人身上。不论是财商教育的乏力,还是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抑或亲子关系的疏离,一种失范行为的背后,往往隐伏着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在网络安全建设上的短板与不足。

  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关爱,网络直播对他们的吸引力才会下降。面对未成年人“打赏网络主播”,我们不能亡羊补牢,而是要未雨绸缪。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地网络世界,让他们有基本的财商意识和安全地使用网络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毕竟,“千金散尽还复来”难以走进现实,关键要让孩子们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