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公司推出的一款名为“狗屎糕”的产品引来不少质疑,该产品外包装上印有“上海特产”的标识。超市、网店都有销售,上海人见了很莫名,外地游客不明就里纷纷购买。对此,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局工作人员称,“狗屎糕”是否为“上海特产”尚难界定。(10月23日,新华网)
“地方特产”是旅游经济的标配。然而,对旅游已成为生活常态的中国人而言,“某地特产”恰恰最不“特产”。“特产”顾名思义,具有排他性,非有某地的食材和工艺,才可成为“特产”。然而,在中国任何一个景区,臭豆腐、酥饼、发糕等食物千篇一律,都披上了“某地特产”的外衣,只让游客抓狂:到底是哪地的特产?
“特产”一词被滥用,甚至互相打架自信矛盾,导致“特产”失去了公信力。而恰恰是“特产”被玩坏,“上海狗屎糕”这样的李逵特产得以招摇撞骗,不仅销路看好,而且赚取了“特产”光环带来的“专属溢价”。毫无疑问,这家食品企业涉嫌诈骗,不仅赚了不该赚的钱,而且给上海地域文化抹了黑。
“地方特产”乱象,也是中国旅游经济难以转型升级的源头之一。如今旅游景点收入来源单一,大多患了门票经济依赖症。现在自驾游已成为出游重要方式,“地方特产”本可成为旅游经济收入重要来源,然而哪一家景区都有同样的“当地特产”,游客到底该相信谁?“地方特产”互相内耗的结果就是,谁也不是“特产”,不明就里的游客大多选择不买。
“地方特产”是“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产物。而各种李逵特产招摇撞骗,其实是“短浅经济观”的登峰造极。而其泛滥,也是个体经济学的狂欢。各地景点,小摊小贩兜售“地方特产”,带来不菲的收入,改善了自家民生,但对“地方特产”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却没多少好处。
笔者不赞成由具体公司界定运作当地的“地方特产”,而应由政府部门协调“地方特产”归属,并进行名副其实的“标准认证”,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惠及当地民生。比如浙江缙云,县政府出面对“缙云烧饼”进行标准化制定,并投入专项基金向世界推广,如今缙云烧饼被国外称为“中国披萨”,不仅品牌附加值带来高售价,还惠及了一方民生。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而且民风淳朴,“地方特产”大多名副其实。“地方特产”多经过时间砥砺,很多都味道独特,其中有不可低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至今还有不少真正有特色的地方特产等待发掘推广。而如今围绕着部分地方特产互相矛盾,而且层出不穷搞出类似“上海狗屎饼”的冒牌特产,不仅给社会诚信系统带来破坏,而且让旅游经济损失惨重。国家层面协调、省市层面参与建设的“地方特产”体系重建迫在眉睫,这不仅是经济规范问题,更是文化和社会重建问题。(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