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警方向社会公开曝光20款违法APP,这些APP不仅传播违法有害信息,还偷偷吸费吸流量,盗取个人隐私。此前,360公司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手机安全中心共监测发现名称中带“厦门”的恶意APP 133个,这些恶意程序以“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掌上城市公交”、“厦门新闻”等为名,与正版APP相似,诱导用户下载安装。(4月5日 《厦门日报》)
手机智能时代,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一屏在手,生活无忧”的好处。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手机应用软件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眼下一些恶意APP的无孔不入、诱导强塞,正使安全使用手机智能软件的环境,变得陷阱多多,且防不胜防。我们知道,曝光的恶意和违法APP,肯定不代表全部,隐藏的“坏水”或许更为堪忧。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各种“心怀叵测”的手机软件,其乔装打扮、肆意作乱的根源,自然也为了不当和非法牟利。按照工信部的要求,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订阅类移动信息服务业务时,必须经过用户“二次确认”,可是,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扣费APP测试过程则惊现,运营商的通知和确认短信都被恶意程序暗中屏蔽了,而且这些扣费程序通过后台,往往还会偷偷地替用户“回复”了一条确认短信。
图谋吸费吸流量的恶意APP,比谁都更清楚“猫腻见光死”的道理。所以,明白了这种坑人谋财的道道,消费者确实不能稀里糊涂地再当“冤大头”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移动网络安全小组曾发出警示,安装程序附带插件必须格外小心,因为这个弹窗暗藏玄机。很有可能,在密密麻麻的小字里,隐藏着这样一句话:本产品信息费10元每月。下载者如果贸然点击确定,随着对话框的消失,各种“增值业务费”也便潜伏于你的手机账单里了。
加强手机恶意软件的监测和处置,有关部门未必没在努力。据称,中国移动在2015年就新监测和处置了恶意软件12.9万种,研判处置恶意软件类不知情定制投诉3500余件,封堵恶意软件控制端4400余个。但显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与欠缺,一些山寨扣费APP的设计和推出者,根本形不成强大震慑;再加上个别运营商睁眼闭眼的“利益合谋”,此种乱象的管理就更加显得复杂了。
上百个“厦门”恶意APP谁来“守门”?凭着媒体的一篇新闻报道,虽尚不足以完全断了那些“坏水软件”的财路,但这种划小范围的“灾情通报”,却对公众的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以及雷厉风行地针对施治,有着较为有效的实际作用。至少,从厦门发现的某些恶意软件,往往打着“厦门新闻”、“厦门旅游攻略”等旗号来诱人上当,全国范围内其他地方和城市,也很有必要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随时发布新情况以提醒市民公众。
整治各种恶意APP,无疑是治本胜于治标——只有织密“法律之网”,加大违法成本,才能令蝇营狗苟者真正感到畏惧。然而,在当前环境下,多一些“点对点”的近距离提醒和关照,告诉人们身边的恶意软件有哪些,似乎也是一种因情制宜、且颇有实效的权衡之策。(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