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夜班护士独自照顾40甚至60名患者,如果不是有过亲身住院经历,这或许很难让人相信,但实际上即使在很多三甲医院,这样的场景也并不罕见。当呼叫铃声在病房楼道内此起彼伏,“护士为啥还不来”就成为病房里经常被问及的一句话。第10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的时候,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深的敬意,更有沉重的思考。我国的床护比“国标”诞生已有37年,但护士群体仍未摆脱工作繁重、收入偏低、职业认同感差的怪圈。 (山西晚报5月12日)
今年3月中旬,国家卫计委等还针对现实中医院护士“没耐心”、护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开出“药方”,要求各地通过检查、监督、开展护士病房优质服务赛竞等活动,持续改善护士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
当时舆论对这样的“药方”和做法就不感冒,原因是这并没有找到医院护士“没耐心”的病根,不能对症下药。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一方面,目前的公立医院护士很多是事业编制,很多时候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如此,对待病人和家属态度好一点坏一点、耐心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又有何妨?体制、“铁饭碗”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护士的耐心。这一点,公立医院的在编护士与临聘护士、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护士对待病人的服务态度、耐心、工作积极性上的很大差异,甚至天壤之别,就是明证。
另一方面,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私立医院护士的服务态度优于公立医院的护士,而公立医院临聘护士又优于编制内的护士,关键问题就是他们有着不同的业绩激励机制和办法。也就是说,管理机制尤其是考核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不够严格也是护士“没耐心”的重要原因。
再一方面,一些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的护士,之所以对待病人、家属的服务态度不够热情、耐心不够充分,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有意慢待病人、故意刁难家属,而是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这些医院的确是病人太多,医护人员的医护任务太重,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病人和家属都有求必应、细致无微。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则是护士“没耐心”的根本原因。
但现在看来,导致护士“没耐心”的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不仅与宏观上国家和政府的医疗资源配置和供给不租不平衡相关,更与微观上的相关医疗机构不重视护士资源和人才的吸纳与储备(工资低、职业认同感差等),直接违反床护比“国标”规定,从而导致床护比连起码求都达不到,护士额外工作量大、待遇差、职业认同感差等有着更直接关系
总之,提升医院护士“耐心”,是一个需要综合施策过程。诸如改变体制机制、缓解总体医疗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和复杂过程,急切不得,但是像提升床护比,按照床护比“国标”规定的1:0.4标准配备护士,却是一个显性和短期内相对容易操作、可能快速推进和完成的目标任务。
期待有关方面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改进的方法,从床护比入手,按照床护比“国标”规定,明确改进路线图和时间表,辅之以明确罚则,通过即时聘用、提高劳动待遇、增强职业认同等方式,要求各级各地医院限期完成“床护比”护士配备,还医院护士应有的的劳动量,给患者应有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