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好评中国丨烽火中的鲁艺力量: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颂歌

发稿时间:2025-10-23 14:40:00 作者:陆一 宋莉 梁文艳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抗战救亡的特殊年代,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乐为刃,用艺术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壮怀激烈的战歌。他们为拯救民族危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今天我们回望鲁艺,仍能感受到其磅礴力量的关键所在。

  当光未然倚靠在病榻上用5天写出《黄河大合唱》歌词,当冼星海夜以继日地谱曲,经过6天6夜谱就激昂旋律,这部作品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的范畴。它用“风在吼,马在叫”的呐喊,将黄河的奔腾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融为一体,让无数军民在旋律中听见家国的呼唤、燃起战斗的勇气。张贞黻用集装箱面板、废弃电话线以及马尾等材料造小提琴,王卓携琴在坑道奏士气之歌,这些故事印证了真正的艺术力量源于对使命的坚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贺敬之、马可深入南泥湾,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贺敬之一夜成词、马可借陕北民歌的调式谱曲,让《南泥湾》传唱至今,成为南泥湾精神的文化符号。

  今天我们重提鲁艺文艺,绝非简单回望几段创作史料,而是要从中汲取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鲁艺的价值,在于它用实践回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命题。那些在烽火中诞生的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时空仍具感染力,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的是民族最坚韧的精神底色,是文艺工作者始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这既是鲁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当下文艺创作仍需坚守的精神坐标。

  监制:陈华 郝帅

  策划:陆一 宋莉

  视频:宋莉

  评论:梁文艳

  中国青年网 出品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