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点名通报了卫计委、国资委、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和下属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情况。(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以往的审计报告,对三公经费的着墨并不多,往往就是一笔带过,而且在通报违规行为时往往用到“个别单位”或“少数部门”等词。而今年改变了过去的这一作法,而是点名道姓的曝光,这还是首次。
这次在审计报告中点名通报“三公”经费违规部委,不但详细列出了因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以及会议费等每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如公务用车配备超编制、超标准,无预算、超预算列支公务用车费用,转嫁或摊派、自行调剂项目或其他支出用于公务接待等,而且还都列举了典型案例说明具体单位的违规行为,列出了违规金额等详细信息。很有辣味。
三公经费群众最关注,很多群众关注,关注这笔巨大的支出各部门或单位如何花的,关注有没有乱支出等等,可是就是这样群众最关注的内容,我们审计报告一笔带过,怎么能让群众满意。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审计报告,就应当是群众关注的,我们就要重点审计,并详细的进行公开,让群众看得明白,解答群众心目中的疑问。这次审计报告我们我们看到,用于介绍“三公”经费审计情况的文字达到了1244字,不但远超出去年用在“三公”经费的文字量,还占到了今年整个审计报告的约十分之一。这应当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公经费不但要说出成绩,还要说出不足。近些年来,我们在决算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有关部门在三公经费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节约了多少经费。如今年《国务院关于2013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显示三公经费比预算数减少9.54亿元,很少看到有什么不足。难道我们的三公经费就没有改进的空间么吗?
其实作为群众关注的不仅仅是成绩,还关注有什么不足。作为决算报告,可能不适宜谈不足,而作为审计报告就应该对决算报告有一个补偿。指出其不足,从而让群众和有关部门对三公经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点名道姓的曝光一些部门单位,这不但满足群众知情权,也可以增加这些部门单位的压力,让他们加大整改力度,还是对其他部门单位一个教育,同样的问题不能重犯。如果对问题不曝光,如果曝光不点名道姓,那么对一些部门单位就没有多大的触动,认为社会并不知情,不知道是什么部门,从而没有什么压力进行整改。另外群众不知道具体什么单位的问题,也无法监督他们的整改。
三公经费纳入预算进行公开,这是我们三公经费管理的一个进步。我们审计也应当同步进步,对三公经费进行重点审计,详细公开来对应三公经费预算公开,通过预算公开、审计公开,让三公经费管理更加严格,更加减少不合理的支出。(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