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热衷于笑点,很容易滑入情绪化、游戏化的泥淖,偏离了正风肃贪、依法治国的主题,也会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反腐行动与深化改革可能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上转移开来。
原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被查后,连日来,与他相关的各种“猛料”相继抖出。媒体报道,杨卫泽主政无锡时,为了巴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公安部部长的周永康,把周的老家西前头村打造成明星村庄,周看了后说:“这个小子不错的”。
“这个小子不错的”,有细节,有表情,也不乏趣味,这样的话语,当然成了当日网友相互调侃的流行语。不过,畸高的传播价值,并不意味着就是“事实的判断”,还会让人产生隐隐的不适感。如此群情激愤,猎取调侃乃至踩踏落马官员的快意,正常吗?
官员落马了,公众表达一下被压抑的不满,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事实上,很多落马官员在接受法律裁决之前,多会有一些类似的“舆论审判”。只不过,落马之后的调侃与踩踏,来得更为汹涌罢了。从此前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的相关报道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来源不清、笑点够高的桥段。
此种发掘猎奇的桥段,乃至肆意踩踏落马贪官的做法,并不可取。一者,很多场景、话语、判断,因为缺乏明晰的出处,真伪难辨,有欠严肃。比如,有报道说杨卫泽在苏州搞强拆,有“杨卫拆”之称,而事实上,苏州从2004年开始的强拆,并非在杨卫泽任期内,而2007年苏州发生“3·22”强拆血案时,杨早已任职无锡。
再者,官员落马,顺藤摸瓜,找出此前当政时种种问题,固然属于事后监督,但这同样要谨慎。以南京的“雨污分流”为例,杨卫泽与时任南京市长的季建业有争执,并不奇怪,杨的关于“多点道法自然的传统,少点人定胜天的霸气”的表述,即便现在看来,也并无不妥,很多专家也曾表达了类似的担忧,硬扯到市长书记“明争暗斗”上来,未免牵强。
特别是,时下很多人动辄将落马官员与已落马大老虎挂钩,热衷于寻觅二者之间或隐或显的联系。中央三令五申反对官员搞“小圈子”、结成“帮派”。很多时候,圈子文化、帮派意识以权力交换为筹码,已经成为侵蚀政治生态的顽疾,必须穷追猛打、彻底铲除。但是,公众舆论不应只是简单地去关注一些贪官搞帮派、抱大腿,一味猎奇,更应该反思圈子、帮派之所以产生并不断固化的深层原因。
诸多迹象表明,小圈子、帮派的出现,根源仍在于政商间的利益输送、权力资源的交换,乃至于权力监督的失范。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形成圈子帮派的制度与土壤,就很难完全禁绝官员“抱粗腿”、搞利益扭结体的冲动,而这只能破坏健康的政治生态。可见,只有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监督,才有可能彻底铲除形成“小圈子”、帮派团伙的土壤。
并不是说贪官不应该被批评,也不是说他们的腐败不应该被唾弃,而是说,过于热衷于笑点,很容易滑入情绪化、游戏化的泥淖,偏离了正风肃贪、依法治国的主题,也会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反腐行动与深化改革可能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上转移开来。
说到底,反腐肃贪不应该是群情激愤的“痛打落水狗”,而应该深刻反映出政府打造反腐和预防腐败制度机制的努力。其根本目的在于重塑法律的尊严,并经由剜除腐肉,逐渐构建起一系列约束权力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机制,以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障全体民众的公共利益。(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