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长忠 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基地主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基地主任
【摘要】在中国,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政党的领导和组织是作为政治意义上的青年群体出现的重要前提,而能否赢得青年也关系到政党的自身发展和历史使命的完成,这就使党管青年成为了青年发展与政党发展的重要规定。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落实党管青年的一个组织性安排,由此党管青年也成为了共青团建立与发展的政治基础。青年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影响了党管青年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青年的交往方式和生存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也被提出,这就要求党管青年原则的实现形式必须因此而创新与发展。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和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就是从组织维度和制度维度两个方面来推进党管青年原则创新与发展的具体内容。
2017年五四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在我国青年发展事业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团中央书记处指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是党的青年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与发展。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是我们党领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需要,是推进新时期中国青年运动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遵循。(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坚持党管青年的重要原则”,《求是》,2017年第16期。)本文拟从政治学角度,对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内在逻辑及其与青年发展、共青团建设等关系等进行分析,供实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参考。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与政治意义上的青年出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是以共同体化方式存在着,作为生理性年龄的青年也是依附于这些社会共同体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的社会共同体开始解构,社会成员开始呈现出原子化倾向,各类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按照现代社会运行的逻辑,将这些分化了的社会成员再次组织起来。青年人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被组织起来,从而成为了社会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青年群体,由此,作为社会性意义的青年开始出现。这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的解体和分化以及现代政治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出现,是作为社会性意义上的青年的出现的二个前提。这一逻辑也同样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演绎,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对现代社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作为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青年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社会成员也同样是依附于家族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政治运行的方式。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冲击。辛亥革命爆发,标志着与小农生产及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社会具有同构性的国家官僚体系与政治组织力量被推翻与解构。同时,大革命的爆发,也开始解构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成员开始与传统的家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日益凸显。在现代革命动员和现代文明建构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现代政治和现代社会的组织化与建构性力量,政党开始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各种政治力量较量过程中,作为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其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更强的人民性以及更有效的组织性,成为了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和组织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不仅领导人民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还承担起领导人民建立现代文明的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得到了颠覆性的解构,而依附于传统社会共同体之中的青年,也作为最具革命性的力量被解放出来,并在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上,按照现代社会和政治的方式被重新组织化。现代学校的出现,使青年人被聚集在学校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现代社会力量和现代社会群体。而中国共产党及其外围青年组织——共青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使已经被聚集起来的青年人,而且使那些依然依附于家庭共同体的青年人,也在政治层面上被组织起来,从而使政治意义上的青年开始在中国出现。
二、党管青年原则是共青团建立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文明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共同演绎,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现代文明在中国建构的领导性力量和组织性力量。同时,上述三个逻辑,也使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领导成为了政治意义上的青年出现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青年作为最具有革命性与发展性的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赢得青年,就成为了革命能否取得成功以及能否赢得未来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与组织,即党管青年,既是青年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党管青年是党与青年关系的一种本质规定,而要将这一原则得以落实,就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性和制度性的安排。而这些安排的具体形式,却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被历史性地生成与呈现出来的,并不断转化成为后来的体制性和结构性内容。为了实现对青年的组织和领导,除了利用自身的组织力量之外,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成立了以先进青年为主体的青年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在革命的过程中,不断与各类青年组织建立关系,发挥其作用,并成立了以中国共青团为基干组织力量的青年联合会,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统一战线组织。
由上可知,党管青年的原则,既是共青团建立的政治基础,也是共青团发展的政治根据。共青团的建立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党管青年的原则,并服务于这一目的。共青团是党管青年的重要组织载体与制度安排,为此,中国共产党章程专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作为权力关系的固定化的模式,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必须在党团关系与团青关系的两对权力关系的互动中得以实现。共青团的发展必须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而推进,同时也必须根据青年的生存状态而调整。
三、在政治与社会之间:党管青年与青年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功能和形态都是在历史性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对于中国来说,作为社会性意义和政治性意义的青年,是在现代化浪潮冲击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解体背景下生成和出现的,而青年从自发性出现到自觉性发展,政党的组织和领导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社会性意义的青年出现,使政党领导与组织青年成为可能,而政党的领导与组织使青年的发展有了保证。这就意味着,党管青年有着政治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意义,既关系到政党的发展,也关系到青年的发展。党管青年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意义,起源于其生成阶段,并作为一种逻辑力量贯穿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党管青年成为了中国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党管青年的政治性意义,可以围绕着青年与政党两方面来分析。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与改革时代,党管青年,对于青年来说,都可以使已经或尚未组织起来的青年,能够通过党的领导与组织,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意见,使青年的发展,与整个政治发展有了内在的组织联系与制度通道,并使青年群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性和组织性力量;党管青年,对于政党来说,可以实现对青年的有效组织,使之转化为革命性力量,并成为具有生力军意义的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力量。这就意味着,在党领导革命和党建国家的逻辑基础上,党管青年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不仅关系到政党发展,也关系到青年的政治发展和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党管青年的社会性意义,可以围绕着青年与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对青年发展来讲,党管青年,一是可以使尚未组织起来的青年有了组织性的网络;二是对已经组织起来的青年,通过党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组织网络,实现与其他组织化力量的对接,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性资源;三是党组织可以凭借其执政优势,来推动政府为青年发展,提供制度性和政治性的支持。对于社会发展来讲,党管青年,一是可以使尚未组织起来的青年获得组织以便服务社会;二是对已经组织起来的青年,通过政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围绕各个单位以及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发挥青年的作用;三是政党可以凭借其执政地位,推动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力量,为青年服务社会提供支持、创造条件。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方面判断:一是党管青年,不仅有利于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政党发展和整个政治形态的发展;二是党管青年的政治性意义和社会性意义是相互建构和相互支持的。
四、青年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管青年实现方式创新
作为面向未来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由政党、国家、社会和市场等四个结构性主体要素组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和市场可以统称为广义的社会,因此也可以将上述四个要素概括为政党、国家和社会三个要素。其中青年主要存在于社会之中,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共青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共产党青年组织,不仅与党组织和青年之间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国家政权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建国之后,党管青年原则,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就围绕着青年发展,以共青团为纽带,将政党、国家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党管青年的实现方式将随着青年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不断创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建立以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青年的交往方式和生存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党管青年的实现方式,也应该根据青年的变化而发展。同时,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标志了现代市场、现代国家、现代政党和现代社会在中国得以基本生成。为了推动上述四个主体要素功能的开发以及彼此之间内在有机化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党管青年的实现形式也应该因此而创新发展。
青年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党管青年的实现方式必须创新与发展,而对于党来说,除了自身的组织发挥作用之外,建国以后,党管青年主要是通过共青团的组织作用以及国家的制度作用来推进,因此,新的历史条件要求党管青年,实现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就围绕着推进共青团深化改革以及推动国家制度和政策创新而展开。
五、坚持党管青年原则与深化共青团改革:推动青年发展的组织逻辑
作为党管青年的组织化载体,共青团既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也是推动青年发展、推动青年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织化力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既是党的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围绕青年问题而勾连国家治理体系各要素的组织网络和制度通道。这就意味着,共青团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根据青年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遵循自身发展逻辑得以实现的。
建国之后,为了克服现代化建设对组织化的诉求与小农社会的一盘散沙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建立了以国家政权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单位社会体制,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组织化基础。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一盘散沙的社会,被建构为一元一体的组织化社会,青年生存形态也呈现出单位化趋势,而同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也被纳入了体制建构的范围之内,这就是,共青团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机制都呈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开始形成,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倾向,青年群体也开始由单位化青年向原子化青年过渡,并在网络社会深层的背景下,呈现出自组织化倾向。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青年群体的生存形态多样并存开始成为一种常态。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求共青团组织作为围绕青年问题而勾连国家治理体系各要素的制度通道与组织联系的功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与青年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共青团在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上不适应之处就越发凸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作出了群团改革的决定,在推动人员、机构和机制等改革基础上,全面推进共青团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为党管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等实现和落实,从而推动青年发展,创造更适应、更坚强和更有效的组织基础。
六、坚持党管青年原则与制定青年发展规划:推动青年发展的制度逻辑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国家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力量来推动青年发展。在每一个阶段政府的有关部门,都围绕青年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2017年五四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党中央通过国家的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力量来推动青年发展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体现,也是一项重要的创新。
根据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介绍,规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的关心、对青年工作的重视。规划起草工作始终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写入了“制定实施青年发展规划”,这些都为青年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辩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年运动时代主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注重突出发展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照顾青年的时代特点和利益关切,努力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
规划第一次鲜明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与发展。对于未来十年的青年发展目标,规划注重结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分2020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提出了要达到的总体水平和目标。规划聚焦当前我国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权益,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分别提出了每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并且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重点地提出发展措施。同时,从对国家发展、青年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角度,提出了10个重点项目。在组织实施部分,明确了规划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进实施,共青团中央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同时设立推动规划落实的由51家成员单位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设在共青团中央。(黄丹羽、章正、杜沂蒙:“《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新闻发布会举行”,《中国青年报》 2017年05月18日。)
分析规划制定过程、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落实规划的相应机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判断:
第一,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是党管青年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和政策性的手段,也是落实党管青年原则的一项工作性创新。从原创性的角度,规划的制定,成为推动了党管青年的在制度性和政策性方面的创新手段;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规划的制定,体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党管青年的一项工作性创新。
第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内容,既是围绕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背景下青年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党管青年在具体内容上的有机结合。规划的制定,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以青年为中心的思想,既反映了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青年问题的理解,也积极将青年的各方面的需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多个项目和内容,体现了政党国家和青年之间的内在有机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第三,《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落实的机制,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组织权力关系上为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创造了条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充分开发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内在功能以及推动三者之间内在有机化实现,而共青团就是围绕青年问题而将上述三者有机联系起来的组织网络和制度机制。规划落实的机制既是体现了上述的要求,又是围绕着青年的发展和青年规划的落实所形成的具体安排,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在中国,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政党的领导和组织是作为政治意义上的青年群体出现的重要前提,而能否赢得青年也关系到政党的自身发展和历史使命的完成,这就使党管青年成为了青年发展与政党发展的重要规定。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落实党管青年的一个组织性安排,由此党管青年也成为了共青团建立与发展的政治基础。青年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影响了党管青年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青年的交往方式和生存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也被提出,这就要求党管青年原则的实现形式必须因此而创新与发展。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和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就是从组织维度和制度维度两个方面来推进党管青年原则创新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本文原刊发于《青年学报》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