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中国梦

发稿时间:2015-07-05 05:47:4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梦想。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中国梦提供了未来愿景

  马克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超越时代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在其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同历史上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他的描述里,那是一个“全社会消灭了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劳动”“按需分配”、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可以说,马克思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确立了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为全世界人民构思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之“梦”——一个世界大同之梦。追述经典,这个世界大同之梦与我国儒家《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景象不谋而合。而回首历史,在尝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这个世界大同之梦逐渐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竭力拼搏的方向指引。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共产主义美好愿景”激励和指导中国梦不断前行的过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率先找到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使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在中华大地得以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三步走”战略,使中国梦更加具体化、更有中国特色,也使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在中华大地更显现出勃勃生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掀开了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则标志着中国梦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道路。

  从延续性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依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之梦;从归属来看,中国梦始终是共产主义这一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世界梦”的重要组成;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稳步向前推进,成绩斐然。共产主义这一未来社会伟大构想的现实可能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极有可能将首先从中国梦这里得到验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未来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公正的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分工,“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概括了共产主义作为和谐社会的特征,指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使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可见,共产主义社会将从根本上变革制度上的一切缺乏公平正义的元素,实现和谐公正。其次,关于如何实现这种社会,马克思又强调了其根本所在,揭示了社会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幸福社会的基本尺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唯心主义”的本质性区别之一。

  总结中国的革命史、建设史,可以看到中国在每个阶段的中国梦的践行中都以发展生产、实现和谐公正为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发展与公正为己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促进发展、实现和谐公正的基础和开端。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生产力的问题,他认为,在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要以完成解放生产力为发展前提。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强调发展同党的性质、使命、执政理念的内在统一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即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统筹兼顾,发展与公正并重。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诠释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里,首先提到“国富民强”,正是体现了中国梦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为依据的特点。同时,习近平表示要“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可见,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公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要义,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中国梦提供了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道路的理论,在历史发展中注重“人”这一因素,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价值思想。

  首先,是关于“人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特有词汇,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更是对“人的主体作用”的深刻概括。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次,是关于“人的幸福”。对于未来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衡量尺度:“生产力”这一客体尺度和“人的发展”这一主体尺度。它始终把人的解放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尺。在马恩所构想的未来社会里,“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马恩还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这些理论体现着未来社会的“人本”特点。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充分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价值思想。

  首先,中国梦的实现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显而易见,中国梦的生成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在这里,中国梦同样承认人民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英雄,梦想的实现要紧紧依靠人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其次,“人的幸福”在中国梦这里更是得到充分体现。中国梦的主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从整体上说,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个体上说,中国梦就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民众,前提和目的就必须是“为了民众”。中国梦如此得人心,原因就在于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这是中国梦的重要价值思想,我们要突出和坚持这样的价值理想,因为从历史来看,它是经得起检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方法

  如何把中国梦付诸实践、把美好梦想转化为现实需要更多的方法设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学方法的指导。

  第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对旧世界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种构想可以说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方法,“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从新时期的发展实际出发,其实现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设计梦想实现的路线和途径、解决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明确的回答和详细系统的说明,这种说明即使存在,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正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社会所设计的那个细致详尽的规划图,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就说过,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能机械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理论,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践。中国梦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却并不对其设定过多的条框性描述,这里面有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都需要在实践中由人民勾勒。正如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一,便是“必须走中国道路”。

  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实干兴邦”的精神。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梦是一种共同理想的实际运动,其根于现实,又必须要成为现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实干,在于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中国梦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和共同理想,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