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过节疲劳”节日文化功能淡化需要价值回归

发稿时间:2017-03-29 10:0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如今,伴随着购物、聚餐和红包,一个又一个节日像是被“复制粘贴”一样,成了相同的模式。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朋友聚会、聚餐(72.9%)和商家促销、疯狂购物(64.2%)被指为最常见的节日“套路”。(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与寻常日子相比,节日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意义与内涵;原本让人盼望和期待的节日,为何会让人感受到“过节疲劳”?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让节日越来越多;才过完一个节日没多久,下一个节日就到来了。缺乏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让节日的价值大打折扣,难以满足老百姓深层次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导致节日的体验感越来越差。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越来越单一化;在消费社会里,商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具有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以情人节为例,玫瑰花成为了爱情的表现、传达和交流的符号工具。消费者具有文化需要和意义表现的需要,商家就提供对应的商品来“投其所好”。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节日的文化功能逐渐淡化,过节方式也渐趋庸俗化、便捷化和同质化;除了购物、聚餐、抢红包,人们仿佛已经难以找到更有品质的过节方式,也难以进行更有内涵的情感表达。套路化的“购物节”,在消减节日意义的同时,也让疲于应付的人们难以将节日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过节疲劳”犹如一面镜子,观照出部分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

  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聚餐成为实现自我疏解、拉近社交距离的策略;聚餐不仅可以让人们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也能够实现对坚硬现实的某种柔软抵抗。只不过,在功利主义、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聚餐也变得越来越庸俗而乏味;聚餐成为一个竞赛场,讲究人脉、注重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让许多人在经营“关系”上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

  抢红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曾经给许多人带来了刺激、愉悦的心理体验;当新鲜感过去,抢红包的吸引力就逐渐下降。疏解“过节疲劳”,除了年轻人要进行清醒的自我调试、少一些跟风从众之外,也需要赋予节日更多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感”——新奇的过节方式、有趣的节日内容、活泼的情感表达,只有赋予节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认同。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已经成为一种刚需。消减“过节疲劳”,让节日变得更有滋味、更有意思,既需要年轻人对外来节日和新兴节日保持一定的甄别与区分能力,有选择性地过节,也需要赋予传统节日更有“时代感”的内涵,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光彩,更具感染力与竞争力。(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