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惊闻“想上黄金档,先买收视率”

发稿时间:2017-03-14 11: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过去一段时间不被重视的慢综艺受到了交口称赞;一方面,花钱买点击量、票房的作假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虚假的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的标尺,文艺创作更不能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3月13日《新闻晨报》)

  现如今,“我X的可能是假XX”的调侃与自嘲,已然成为了一句流行语。关于电影票房、电视收视率和视频节目点击量等的数据造假猫腻,尽管人们向来颇有耳闻,但却实在难以置信:当购买一集电视剧的收视率要花费30万-50万元不等,也即一部电视剧播出前的“造假成本”可能高达几千万元时,这其中究竟还有几多的“热播”价值和可信度?

  “想上黄金档,先买收视率”。公众的“茅塞顿开”,来自业内人士的“隐身揭秘”——广告商最钟情黄金档,一般电视台晚间8∶30至10∶30期间,广告费用最高,所以安排播映哪部电视剧,需要力拼收视率。虽然明的方面,现已禁止电视台签署收视率对赌公约,但迫于广告增收的巨大压力,一些利益攸关者仍阳奉阴违,把制作方的承诺收视率,作为购片与排片的前提条件。如此这般,一条“买收视率-卖好价钱-增广告费”的多赢利益链,便皆大欢喜地交织一起了。

  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的数据造假,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那么点儿“存在即合理”的市场需求味道。但正如曹可凡代表所忧虑的,此风日盛之下,假作真时真亦假,非但观众的注意力,会被稀里糊涂地误导到“假热播”“假精品”,而那些追求以作品说话,不愿拿钱“买假”的影视剧,却往往无缘出人头地,甚至是上了黄金档也会被“腰斩”撤下。

  收视率本是由市场普遍承认的若干家专业机构提供调查数据,既有利于行业标准的规范一致,也有利于媒体节目的反馈可信。然而,收视率调查既怕垄断或准垄断,更怕“钻进钱眼”的任意造假。时下,由于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视与响应治理惩戒机制,使得收视率造假的风险本钱很低,买卖收视率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显规则”,且开价也日趋水涨船高。有爆料称,按照全国每年1.3万集电视剧来估算,每年制片方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或已高达65亿元之巨。

  “尽信书”不足取,“尽信收视率”也会弊端丛生。谙熟内幕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数据样本中80%-90%的用户已被控制,只要花钱买,收视率就高,这与电视剧水平已经没有关系了。”而我们必须警醒的是,无奈高价购买收视率,再将这部分费用算在成本中,文化产品的创作投入,真正能够用于打磨作品本身的,可谓是想多也难矣。

  文艺创作、文化项目的调查和评价体系数据造假,其危害不容小觑。优质、优秀、优异文化产品的层出不穷,首先需要用最有力的监管和惩劣手段,确保形成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投入产出机制。《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犹如一股清流,将一些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逐出了荧屏,这固然令人欣喜。可人们也莫忽略了,这些都是财大气粗的央视创作。换了省市台,是否敢“烧钱”?(司马童)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